銀行中期業績已悉數發布完畢,整體情況可謂喜憂參半。
半年報數據顯示,交行、工行、建行的凈利增長邁入個位數時代,農行和中行在個位數以上徘徊;與此同時還面臨著不良資產和不良率雙反彈的壓力,國有大行的不良貸款率也從上年末的1%上升至今年6月末的1.05%,高于一季度末2個基點。
量龐大,銀行仍是吸金王。數據顯示,上市銀行今年上半年累計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總額達6848億元,同比增長10.7%,日賺38億元。
三大行增速跌破10%
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增大,高速增長的中國銀行業正處于換擋期,坐擁資金資源的銀行業高速增長的神話正漸行漸遠。
記者統計中報數據發現,國有大行中農行、中行凈利潤增速分別達到12.6%和10.97%,工行、建行、交行三家凈利潤增速則均低于10%,呈現個位數增幅;其中建行上半年凈利增長9.17%,工行凈利增長7.2%,交行凈利同比增長為5.59%,增速最緩。
可喜的是,作為股份制銀行后起之秀的平安銀行,凈利潤則突破百億元大關,同比增長接近34%,在上市銀行中增速最快。
盡管三家國有大行增速跌破10%,銀行業整體增速出現下滑,但因體量龐大的優勢,中國銀行業仍領先于其他行業,繼續穩坐吸金王的“寶座”。作為市值全球第一的工商銀行,今年上半年凈賺1481億元,盈利能力仍然穩居A股榜首,超過三桶油全部凈利150億元左右。
此外,記者統計發現,在金融脫媒和利率市場化加速推進的多重壓力下,之前一再壓縮的凈利息收益率出現回升。16家上市銀行中,包括工行、民生銀行、建行、中行在內的多家銀行凈利息收入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工行提升5個基點至2.62%,建行上升至2.8%,農行上漲19個基點至2.93%。
“凈利息收益率提升的原因在于,上半年貸款加權利率是上升的,而很多銀行去年的上浮存款利率政策后來被取消。”某券商銀行業分析師稱,凈利息收益率提升幾個基點,對于銀行龐大的體量而言,凈利潤的貢獻是很大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利率市場化不斷推進的過程中,也有部分銀行凈利息收益率出現收窄。其中,招行凈利息收益率下降32個基點至2.57%,交行凈利息收益率下降17個基點至2.39%。
不良新增772億元
雖然與其他行業相比,上市銀行的賺錢能力仍然較強,但除了盈利增速下滑的問題之外,16家上市銀行的資產質量壓力依然居高不小。數據顯示,截止6月末,16家上市銀行不良貸款余額達5580億元,新增不良貸款772億元。
實際上,銀行業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上升在市場的預期之內。銀監會此前公布的數據就顯示,2014年上半年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為6944億元,較去年末增加1023億元,這已超過了2013年全年的新增規模。其中,二季度不良貸款單季增幅為483億元,略低于一季度的540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08%,較上季末上升0.04個百分點,較2013年末增長8個基點。
除了寧波銀行不良率持平以外,其余銀行的不良貸款和不良率均出現雙雙上升的態勢。其中,中行不良新增最多,達到125.89億元,而由于體量龐大,工行不良貸款余額最多,達1057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12家上市銀行中,浦發的不良貸款率上升最為明顯。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浦發不良貸款率為0.93%,和2013年末的0.74%相比,增加了0.19%。此外,國有大行的不良貸款率明顯高于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最高的為農業銀行1.24%,其他依次為交行、中行、華夏、浦發、南京銀行、平安、寧波銀行和北京銀行。
事實上,銀行壞賬的問題不只存在于上市銀行,而已經成為整個行業面臨的困境。業內人士表示,銀行不良貸款的壓力是一個長期的問題,由于銀行風險滯后于經濟發展,在經濟下行一段時間后,經濟風險也會在這個節點暴露在銀行體系內,未來這個趨勢還會繼續延續。
導報記者查閱多家銀行中報數據發現,新增不良貸款的區域多來自于外向型的沿海地區,包括珠三角、江浙等地,行業也集中于鋼貿和小微貸款等行業。對于一些風險較大的行業,多家銀行已經采取了退出和壓縮等風險管控措施。
今年上半年,工行壓縮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房地產和產能過剩行業貸款742億元;農行退出鋼貿、造船等領域貸款387.4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