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今年上半年總計沖銷和轉出469.1億元人民幣不良貸款,是去年同期220.7億元規模的兩倍多。這說明國有銀行在考慮到未來仍會出現更多不良貸款后紛紛設法清理賬目。
外媒稱,今年上半年,中國最大的幾家國有銀行報告不良貸款和已沖銷貸款規模激增,由此可見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對銀行業的沖擊日漸凸顯。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8月30日發表題為《中國五大國有銀行不良貸款規模激增》的文章稱,根據《華爾街日報》的計算,中國五大國有銀行(即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今年上半年總計沖銷和轉出469.1億元人民幣不良貸款,是去年同期220.7億元規模的兩倍多。這說明國有銀行在考慮到未來仍會出現更多不良貸款后紛紛設法清理賬目。
即便如此,截至6月底,五大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仍總計4234.9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1%。五大行的利潤增長也有所放緩。
中國整個銀行業內的不良貸款水平從其總的資產組合看依然較低。然而,隨著經濟增長降溫令借款人償債能力受到打擊,預計這一水平將會攀升。
中國監管機構近年來已敦促銀行在收益依然足夠強勁的情況下削減更多不良貸款,政府也放寬了減記管制。
今年上半年五大行凈利潤合計5092.9億元,同比增長9%,但增幅遠低于中國經濟景氣年份通常達到的20%的水平。不過按照國際標準,五大行上半年利潤表現仍然強勁。
上一次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問題爆發還是在20世紀90年代,當時中國政府成立了幾家所謂壞賬銀行來吸納四大國有銀行約1.3萬億元的壞賬,此舉使國有銀行擺脫虧損并在之后得以上市。
為避免未來成本高昂的救助,中國政府一直在推動銀行提早清理問題資產。
中國最近已允許五個地方政府建立壞賬銀行,從當地銀行吸收不良貸款。這五家壞賬銀行分別位于上海、安徽、廣東、江蘇和浙江。這些地方位于華東和華南這兩個銀行業不良貸款集中區。銀行業稱,鋼鐵貿易、制造業和小企業的不良貸款正在上升,這些領域受到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以及政府解決產能過剩的努力的沖擊最大。
分析師陳星宇表示,考慮到不良貸款激增,同時政府放寬了減記管制,預計銀行業未來幾個月將加快減記速度,此外,更多壞賬銀行將很快參與進來,它們將提振銀行處置不良貸款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