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壟斷法實施三年后,反壟斷執法開始頻頻出招。一周時間里,國家反壟斷執法部門公布了兩起反壟斷調查案件,而外資企業則成了反壟斷執法大片中當仁不讓的主角。繼多家奶粉品牌接受反壟斷調查之后,包裝巨頭“利樂”公司也被納入反壟斷調查之列。此外,國家發改委宣布對包括安斯泰來、葛蘭素史克在內的27家醫藥公司開展成本價格調查,被認為是啟動對醫藥業反壟斷調查的前奏。
包裝巨頭接受反壟斷調查
作為全球最大的食品包裝企業,利樂的產品無處不在,最常見于市場銷售的乳制品和飲料的包裝。資料顯示,利樂目前在中國的客戶包括伊利、光明、三元等國內乳業及果汁飲料行業巨頭。記者走訪多家超市發現,在乳制品領域,利樂包和利樂枕至少占據了半壁江山,而在常溫奶領域,則幾乎是利樂的天下。
國家工商總局表示,近幾年多次接到針對利樂公司涉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的反壟斷舉報。有企業稱,食品生產企業選擇利樂的灌裝機設備就必須選擇利樂包裝材料,“消費者購買一盒2元左右的250毫升利樂磚牛奶,至少有0.45元是用來購買包裝的”。
業內人士指出,工商部門的調查將主要集中在利樂是否進行了搭售。由于在包裝市場占有絕對優勢,利樂遭到了同行多次質疑,利樂也成了在中國市場上遭遇壟斷質疑最多的跨國公司之一。有乳業專家表示,“從進入中國的第一天起,利樂就帶著壟斷的陰謀。”早在2003年起,就有國內的包裝企業控訴利樂的壟斷行為,稱利樂利用市場強勢地位把“捆綁銷售”寫進合同。
對于被國家工商總局立案調查,利樂中國公司不愿意作出太多回應,僅表示已按照國家工商總局的要求提供利樂公司在華業務的信息,將全力配合調查。
反壟斷觸角伸向跨國藥企
在業內人士看來,繼奶粉和包裝企業后,國家反壟斷執法部門的觸角下一步將伸向藥企。7月3日,國家發改委宣布,為了解和掌握藥品生產流通過程中的成本、價格及有關情況,及時制定調整藥品價格,將對部分企業開展成本價格調查。業內人士稱,預計醫藥業會成為國家發改委下一步反壟斷調查的對象。
這不是國家發改委首次對藥品成本進行調查,早在2007年,國家發改委就展開了對藥品成本調查,此次成本調查延續了2011年規則細化后的企業實地調查和實際票據收集等關鍵項內容,涉及27家醫藥公司,不僅包括恒瑞醫藥、海正藥業、人福醫藥等國內醫藥企業,也包括諸如安斯泰來、葛蘭素史克等跨國制藥公司。
國家發改委稱,此次調查旨在了解這些企業內部的成本及定價情況,同時也是為了及時調整藥品價格。這被看成是國家反壟斷執法部門對醫藥業開展反壟斷調查的前奏。業內人士指出,進口藥品定價太高的局面有望改善。花旗銀行預測,價格過高的藥品和進口藥品將成為未來降價的重點。花旗銀行在一份分析報告中指出,自2011年3月以來,在國家發改委的指導下,治療不同疾病的各種藥品已經經歷了5輪降價,平均幅度為15%至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