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宗產品產能過剩、宏觀經濟不景氣等不利因素影響下,我國化工園區產業特色不突出、企業盈利能力不強、安全環保容量不大等矛盾普遍存在。面對困難,吉林化工園區提前謀劃,緊緊抓住《國務院關于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的機遇,補短板、破瓶頸,全力推進園區的快速發展。”9月23日,吉林化工園區管委會副主任劉仲一說。
提升環保容量 贏得發展先機
“在環保壓力日漸增加的情況下,誰的園區環保容量大誰就贏得主動。為此,我們按照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方式運行,著力構建一個具有自我繁榮、自我發展能力的循環經濟系統。”劉仲一說。
據了解,吉林化工園區投入近10億元,實現了公用工程全覆蓋,在地方率先實現工業污水100%處理,生活污水100%截污,污水處理100%達標排放。
吉林化工園區確定重點循環化改造項目40個,其中粉煤灰等固廢資源化利用示范項目、炭黑廢水提取炭黑濾餅等8個項目獲得國家資金支持。40個重點項目中,已有27個項目建成或正在建設。
同時,園區還加大實施清潔生產審核力度,對實施清潔生產的企業在資金支持及政策等方面給予傾斜。目前,42套裝置通過了吉林省環保部門組織的清潔生產審核驗收,多家企業正在積極推進審核工作,力爭到2017年園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比例超過95%。
經過一年多的改造,園區資源產出率比改造前提升7.4%,能源產出率提升7.2%,達到了國內同類園區領先水平。去年,園區被評審為“國家級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
“到2017年,我們化工園區要建設成為環境優美、技術一流、管理先進、基礎設施完善的新型循環工業化園區,從而實現資源能源高效利用,污染排放最大限度削減,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劉仲一滿懷信心地說。
實施科技創新 突出特色建設
除了環保之外,吉林化工園區加快科技創新步伐,依托資源優勢,建設特色化工園區,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搶占市場競爭制高點。
“有特色的園區才能更有生命力。我們充分利用專業集成、投資集中、資源集約、效益集聚的優勢,實現資源有效利用和排放集中治理,為促進園區經濟轉型發揮助推作用。”劉仲一說。
碳纖維高新技術產業園屬于優勢產業,園區著力研究在擴大上下游產業鏈上招商引資;強力攻關碳纖維預浸料及制品等項目,努力拉長碳纖維產業鏈。
不僅如此,該產業園還圍繞汽車輕量化暨碳纖維復合材料在汽車上的應用開展研究。目前,一批重點企業已與一汽汽研中心建立了定期溝通與合作開發機制,就碳纖維復合材料汽車引擎機蓋、后備箱蓋等樣件的成型工藝、表面質量、降重幅度、所需成本等方面進行了廣泛交流。
此外,依托吉林省的石化和汽車優勢,園區重點推進臺灣全興30萬輛整車配套坐椅項目,促進化工和汽車產業融合發展;圍繞吉林建龍鋼鐵,打造焦爐氣綜合利用產業鏈。同時,吉林化工園區通過環氧丙烷產業鏈建立起來的國際化工人脈和商源,尋求在原料利用和下游產品延伸等方面的招商機會。
“作為園區內的龍頭企業,我們更是以科技創新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在丁苯橡膠、乙丙橡膠、合成樹脂等產品差別化發展上取得了可喜進展,擴大了行業優勢,為公司打造千億元產業基地奠定了基礎。”吉林石化科技與規劃發展處副處長李江利表示。
盤活停產項目 挖潛釋放產能
在做好環保以及科技創新等工作基礎上,面對一些項目因為市場、技術、資金等原因,運行狀況不佳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園區組成專家隊伍,深入企業開展閑置資源調查工作,對企業運營現狀、資產情況、納稅情況、手續辦理情況等進行了解,制定工作方案,對每個未投產項目都建立包保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推動項目恢復生產或轉產。
博達鉀肥項目2010年開車不久便停產。為此,園區引入戰略投資者,博達和吉林綠達農業集團進行重組,對裝置進行改造升級,成功盤活了這個項目。目前產品已經與多家復合肥廠家達成采購意向,企業發展再現生機。
此外,該園區還協助吉林金谷精細化工有限公司創新園辦理土地、規劃、環保等手續,幫助引進以精細化工、化工新材料開發為主的生產企業以及研發單位進駐,盤活了現有資產;利用閑置廠房,成功引入吉林盛達韋爾化學工程有限公司建設鹵基聚烯烴特種橡膠項目。
園區有關部門還對竣工未投產項目推進相關資質和竣工驗收手續,或幫助盡快完成設備改造、完善基礎設施,促進項目盡快投產;對于27個因市場條件變化、產品價格下跌、原料價格上漲等原因,沒有按照預期達產的項目,將分門別類逐步進行推進,制定專項工作方案,提高項目達產率。
“我們將加快轉型步伐,搶抓機遇,構建起縱向延伸、橫向耦合的低碳經濟產業鏈,力爭園區循環經濟產業關聯度由2012年的35%提高到2017年的70%,到2020年達到80%,循環經濟對園區經濟總量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劉仲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