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俏江南創始人張蘭和私募股權基金公司CVC的糾結再次升級,有消息稱,張蘭和CVC目前已經雙雙退出俏江南董事會。俏江南集團向《中國經營報》記者確認,兩者確已退出董事會,目前董事會更迭,香港保華公司以派代表進入。
業內人士認為,俏江南的糾紛表明其經營遇到的障礙并不好消除,而隨著餐飲業競爭加劇,除受到反腐政策的影響外,成本上三座大山的壓力正日益加重。“俏江南如果重振急需新的思路和定位,更換舵手未必是壞事。”有餐飲行業人士指出。
反目“冤家”雙雙退出
物是人非。
根據俏江南的公司聲明,目前的董事會已經加入香港保華公司的代表,在管理上這家公司也已經參與介入。“有香港保華的人,也有我們原來的管理團隊,組成一個團隊,這樣一起運作會比原來更好。”俏江南一位人士解釋。
“保華有限公司代表已于2015年6月被委任成為俏江南集團董事會成員,現任俏江南管理團隊留任且繼續服務于俏江南,董事會成員的變更將令俏江南更專注于業務管理,穩定運營,以保證其在現有和新開發市場中的持續發展”。
此前張蘭律師陳若劍在接受媒體采訪中表示,張蘭從2013年底即已經辭去俏江南集團董事長職務,但是在收購中仍然占有俏江南集團10%以上的股份,同時擔任在開曼群島注冊的一家公司的董事長,這家公司通過資本紐帶控股俏江南集團。
2014年1月,當時CVC以3億美元購入俏江南82.7%股權,另有13.8%及3.5%股權分別由張蘭及員工持有。雖然失去對俏江南的控股權,但令人奇怪的是,此后張蘭仍然被默認為是俏江南董事長。陳若劍的說法或可解釋為什么張蘭雖然賣掉了絕大部分股份,但仍然掌控俏江南。
雙方的矛盾激發于2015年3月。CVC當時被曝出向中國香港法院申請凍結張蘭名下在香港的資產。香港法院裁定凍結令的文件指出,CVC申訴已經向俏江南支付了極為可觀的款項,但無從得知這些款項的去向。
而張蘭在此前對媒體的解釋中認為,由于CVC無力支付2014年初收購俏江南時允諾償還的1.4億美元貸款,已將包括張蘭所持有的13.8%在內的俏江南100%股權質押給銀行,此行為屬于侵權,已經向法院方面提出仲裁,希望能重掌俏江南。
有媒體披露,由于CVC看到俏江南經營情況不佳,不愿償還1.4億美元貸款,俏江南遭到債主追償,導致債主委任香港保華公司入駐接管公司。俏江南集團則在聲明中稱,保華公司是一家從事企業重組和企業咨詢的公司,在亞太區擁有豐富的業務重組經驗。
會否迎來新生?
“作為俏江南15年歷程的創始者,一朝徹底出局,張蘭心中的不甘滋味誰都可以理解。”一位資深行業人士這樣評價。
2000年,張蘭以2萬美元創業建立俏江南集團,根據俏江南集團的官網介紹,曾經在全國多個城市開店超過80家,至今,在北京還有13家店。2008年,張蘭曾經引入鼎暉,以10%的股份換得鼎暉2億元投資,不過由于上市失敗,兩家鬧翻,最終鼎暉退出,CVC接手。
“俏江南經營狀況不佳,一方面是國家政策對高端餐飲帶來壓力,另一方面,則是餐飲行業和前幾年相比競爭日益激烈,成本大幅上升,尤其表現在成本的‘三座大山’上。”漢堡王營銷總監郭純解釋,店租、食材成本和人工成本這幾年都飛速增長,而迫于競爭壓力,餐飲業卻不敢漲價,利潤空間被兩頭壓縮。
郭純對比,在俏江南成立之初,像俏江南這樣的大店,店租成本占餐飲企業經營成本的15%~20%。2008年時店租大約每天每平方米2元,以一家2000平方米的店鋪為例,一天需要4000元,一個月12萬元,一年則合計144萬元。但是現在,每天每平方米租金上漲已經超過5元,增長一倍多。
在食物成本上,原來食材成本正常情況下占運營成本的35%左右。現在,由于國家對于食品安全的重視,生鮮的檢驗項目增加,顧客對新鮮食品的要求也日漸苛刻,食材成本已經增長為運營成本的40%~45%。
而隨著國家《勞動法》的修訂,員工的保險制度要求更為完善,人工成本從原來占成本的17%上升到超過20%。
在內憂外患的背景下,保華的介入是過渡之舉,還是長遠謀劃?
“作為一家以資本整合、咨詢為專長的公司,保華對俏江南的介入可能并非完全出自其本意,也可能是身不由己,因為它并不懂餐飲,”21世紀福來公司董事長婁向鵬分析,“但是對于俏江南來說,本身正在激烈的競爭中苦苦掙扎,這些變化也可能讓它措手不及,打亂了原來的陣腳。”
在張蘭掌舵俏江南的10多年間,這家企業無疑打上了這位業內公認女強人的深深的烙印。“張蘭給人的感覺是強勢,也可以說在管理企業上比較獨裁的,這是她迅速把一個企業由小做大的原因之一,但是企業做大以后,面臨的情況就比一個小企業復雜。”一位餐飲行業人士評論。
而在婁向鵬看來,行業競爭再激烈,也有一個永遠的道理:沒有沒落的行業,只有沒落的企業。“俏江南在張蘭的帶領下做到現在,有些東西她可能無法意識和改變,但是換一個人,重新招聘職業經理人重新考慮也可能就會選擇更正確的路,”婁向鵬指出,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張蘭如果退出俏江南,也許并不是壞事。”
資料
高端餐飲“轉型”記
湘鄂情:五次盲目轉型。曾是國內餐飲第一股,2011年嘗試涉足地產,但以失敗告終;2013年,宣布擬以2億元收購江蘇中昱環保51%股權,正式進軍環保產業,但在2014年又宣布中止收購;之后湘鄂情又在一周之內收購了兩家影視公司,但此后又借更名“中科云網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宣布進軍網絡新媒體、云服務和大數據領域,不久提出做電視盒子。如今,“湘鄂情”商標已經被公司轉讓,中科云網亦發生債券違約。
小南國:多品牌路線。2013年,小南國在上海開設大陸首個針對個人消費的餐廳品牌“南小館”,2014年再度推出“小小南國”品牌餐廳,定位家庭大眾消費;除了自創的大眾品牌,小南國還通過管理方式經營了徹思叔叔和米芝蓮兩個休閑餐飲品牌,同時還引入了國外餐飲品牌Oreno、BoatHouse、WolfgangPuck及香港PokkaCafé等。如今,小南國旗下已擁有13個餐飲品牌及200家門店,覆蓋中高端中餐、西餐、大眾餐飲和授權經營等多餐飲類別。
全聚德:加強菜品管理和新渠道建設。2014年公司推行以消費者、餐廳銷售、餐飲專家相結合的方式確定了聚焦全聚德特色菜+區域百姓消費菜的“50+50”菜單;大量減少點擊率不高的菜品及原料庫存,加強了菜品毛利率的管理;此外拓展電子商務平臺銷售渠道,與京東商城、1號店等電商銷售平臺合作;生產面向零售市場的散裝湯圓、香粽及月餅等產品。2015年新開4家直營店、6家加盟店,共計新開店10家左右,略高于同行開店速度。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