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雙十一”還有近一周的時間,國內兩大電商巨頭阿里巴巴和京東的商業戰爭已經開始硝煙彌漫。
事件要從10月29日晚間說起,當晚京東發公告稱,關閉男鞋品牌“”在京東的店鋪,雙方永久不再合作。原因是,臨近“雙十一”,“某平臺”施壓,要求品牌商家必須在京東和某平臺里面“二選一”,“木林森”選了某平臺,而不是京東。
為了火藥味,京東這次索性來個實名舉報。11月3日,京東官方就通過其微信公眾號“京東黑板報”發布聲明稱,已向工商總局實名舉報阿里擾亂電商市場秩序。原因是,阿里巴巴在“雙十一”促銷活動中脅迫商家“二選一”,擾亂了電商秩序。
二選一這種事情,或許只有阿里才能牛到這個程度。假如京東有證據能夠證明阿里威脅商戶,那就很好辦了。槍打出頭鳥,監管部門巴不得開這一槍從而樹立威信,根據工商總局在10月份頒布的《網絡商品和服務集中促銷活動管理暫行規定》完全可以對阿里進行行政制裁。但這只是個假如,至于有沒有證據,是不是要真心撕破臉“干仗”,有沒有必要,或許這也只有當事人知道。
在京東實名舉報阿里之前,筆者相信作為電商梟雄的劉強東不會不知道馬云如何去為阿里辯護?消費者也好讀者也罷,我們都明白阿里可不是一介草民,想敲就敲想打就打。阿里完全可以說這是商家自愿的,我們提供平臺,給流量給位置,商家為了獲得好的業績,就拋棄京東平臺投奔我們這里了。胡攪蠻纏查到最后肯定就是筆糊涂賬,最終又會以一場鬧劇結束戰斗。
馬云也好,劉強東也好,筆者認為他們應該是飽學中國文史的,對于漢語文字的理解和運用還有操控上甚至可以說是玩的爐火純青。由于監管相關概念的定義本來就不是很明確,漢語言的靈活性,國人不善于精確定義的習慣,都是引發這類事情的內在原因,尤其是在互聯網企業中,監管套利行為并不少見。
再看事件的“倒霉”配角木林森,對于品牌商來說,選擇哪一個平臺都意味著放棄另一邊的客戶。木林森的負責人稱,在電商平臺的斗爭中受傷的都是品牌商,我們并不想做這樣二選一的決定。
事件仍在討論中不斷發酵,而關注京東和阿里的用戶也在不斷膨脹,可以想象,在11月12日零點,京東和阿里會相繼公布今年的銷量又比去年增長多少個百分點。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