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進口化妝品受到國內消費者追捧。今年6月起,關稅下調進一步促進了化妝品進口。1月至7月,我國進口化妝品4.1萬噸、16.74億美元,同比增長52.2%和36%。隨著進口化妝品大量涌入國內市場,將帶來多重風險。
進口化妝品質量安全風險不可忽視。2014年,全國各地檢驗檢驗機構共檢出161批進口化妝品不合格,原因主要是菌落總數超標、防腐劑超標、標簽不合格以及重金屬鉛和砷超標等,2015年上半年,全國共檢出132批進口化妝品不合格,接近去年全年。涉及強生、歐萊雅、香奈兒和花王等國際知名品牌。
未經許可的生物制劑流入市場給消費者健康和生態安全帶來風險。伴隨著海淘的發展,部分化妝品通過郵寄,小批量攜帶方式入境,2015年5月以來,福建檢驗檢疫局多次從來自韓國的包裹中截獲化妝品類特殊物品肉毒桿菌素,共計9批次,16盒,均未辦理特殊物品衛生檢疫審批,屬于禁止郵寄進境物品,郵件面單上申報為“保健品”“食品”等,涉嫌瞞報。肉毒桿菌產生的毒素可以用于美容,但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毒的毒素。根據毒理學表明,1毫克的肉毒桿菌素最多可以毒死1萬多人,或者2億只小鼠。由于一些不良商家的誤導性宣傳,很多美容愛好者盲目崇信國外進口的美容產品,更有消費者在網上購買后自行使用這些特殊物品。這些網購郵寄貨主企圖通過瞞報謊報來逃避檢疫,這也加劇了此類特殊物品入境的風險。
法規和標準體系不完善帶來監管難題。目前,進口化妝品監管所依據的《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及其實施細則,頒布20多年未修訂,實際執行存在難度,如對最終灌裝或最后一道接觸內容物的工序是在境外完成的,無標簽尚不能銷售的化妝品成品規定為進口化妝品,提出了進口衛生許可審批的要求,但是對該類產品入境后分、灌裝生產加工、標簽檢驗等工作的銜接無明確規定,存在風險隱患,也影響了檢驗檢疫機構對進口化妝品原料、半成品的后續監管。在標準方面,進口化妝品種類繁多,成分復雜,而《化妝品衛生規范》關于化妝品品質方面的標準修訂較為滯后,進口貿易合同里通常沒有規定質量品質條款,產品質量標準不足的弊病日趨明顯。
對國產品牌形成沖擊。我國高端化妝品市場被國際名牌把控,各大百貨商場已難見國產品牌專柜。國產化妝品雖然牢牢把握中低端市場,但缺乏國際名牌,其科技創新能力和品牌塑造能力尚偏弱。進口化妝品關稅下調后,雅詩蘭黛、倩碧、歐萊雅等多個一線國際品牌均宣布降價,對國產品牌產生一定沖擊。另外,韓國化妝品借助韓國時尚產業高速發展的東風積極進軍我國市場,前7個月進口貨值3.7億美元,同比增長2.5倍,韓國化妝品市場定位和價格與國產化妝品接近,其進口量的大幅增長將對國產品牌帶來沖擊。
為破解進口化妝品質量安全風險,必須完善法規和標準體系。根據《食品安全法》等新法的出臺,盡快制定化妝品法,以進一步強化企業主體責任,明確職能部門分工,完善化妝品技術法規,加快標準制修訂,構建新形勢下我國進口化妝品檢驗監管法律體系和標準體系。加強對化妝品經營單位和人員進行法律法規知識的宣傳普及,適時開展從業人員相關培訓,提高經營者的法律意識和專業水平。加強對進口化妝品質量安全意識和知識的宣傳,引導消費者理性消費,選擇正規渠道。此外,國產化妝品品牌要加大科研創新和品牌塑造,尋求差異化競爭,在植物、中藥等方面加強研發和推廣,打好健康和安全牌,提升自身競爭力。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