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中原集團向各子公司發布人事任命公告稱,為配合集團發展及國內競爭新形勢,從12月1日起對集團人事架構將進行重組,其中已退位近6年的中原集團創始人施永青將重新擔任中原集團主席兼總裁,原主席黎明楷將擔任中原地產中國大陸區主席。
上月初,中原集團已發布消息稱,中原地產代理有限公司、中原物業顧問有限公司與中原有限公司三家公司在2015年的周年股東決議,早前離開董事會的股東王文彥自9月30日加入三家公司的董事會擔任董事,連同其他董事一起厘定公司的發展戰略部署。
施永青重新負責整體管理工作、王文彥回歸董事局,都是為了中原集團整體上市的計劃。不過,施永青在接受香港媒體采訪時表示,此次的架構重組與上市無關,上市仍需主要股東王文彥的首肯;但主要重組目的是發現內地生意形勢正在改變,因此決定再次“出來給意見,參與決策”。
創始人重回公司,劍指鏈家。隨著互聯網思維與資本力量的顛覆與滲透,內地地產代理行業正面臨日趨白熱化的競爭,中原地產面臨著來自最大對手鏈家瘋狂擴張帶來的巨大壓力。
以上海為例,兼并德佑地產后的鏈家已擁有超500家門店,1300余家分行,成為滬上規模最大的房地產中介,而中原地產僅有500間分行。在深圳大本營,中原地產同樣面臨鏈家、Q房網、家家順等中介公司大規模擴張帶來的巨大競爭。
為應對沖擊,今年9月上旬,施永青在香港出席電臺節目時透露,中原集團預期最快會于明年在香港上市,集資約25億港元以升級擴張應對競爭,不過首先仍需與股東取得相關計劃的共識。施永青曾明確表示,若于內地A股上市,以目前中原的盈利能力及市占率,有信心市場估值達600億元人民幣。
施永青口中的股東便是其老同學王文彥。1978年,施永青和王文彥各自拿出5000塊積蓄,在一間貿易行的寫字樓里合租了一張寫字臺,一個人接電話,另一個上街跑業務,開始了他們的創業之旅。1992年,因與施永青在性格、工作作風、管理哲學、用人方針等方面發生分歧,自視被架空的王文彥選擇離開中原,但并未放棄他對中原45%的股權。
此次重啟IPO也并不是中原集團第一次努力,早在2004年,施永青就曾宣布要在兩年內完成上市。但彼時長期與施永青不和的王文彥并不贊成,中原地產的上市計劃也因此擱置。施永青擁有中原45%的股權,中原集團亞太區總裁黃偉雄擁有中原10%的股權,他們均贊同上市。
隨著中原地產在內地的業務飛速發展,股東收益日漸變多的王文彥與施永青的關系慢慢緩和。不過,中原地產中國大陸區主席黎明楷告訴界面新聞,剛回歸董事會的王文彥目前仍然在熟悉中原的整體業務,尚沒有表態同意上市計劃,因此上市仍沒有具體時間表。而對于自身職務的調整,他表示“目前主要工作重心將放在內地業務上。”
現年66歲的施永青在上海出生,成長于香港,是香港的地產代理行的“教父”級人物。他很推崇“無為而治”的理念,就算在中原集團內地的大本營深圳,施永青也很少出現,只偶爾出席公共機構召開的相關會議與論壇,中原地產也形成了“只以結果論英雄”的港派中介文化。深圳中原地產總經理鄭叔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施永青內地的業務一直全部交給黎明楷管理,“老板來的少,說明業務絕對沒有問題。”
不過,為應對鏈家競爭,深圳中原已做出實質性改變。早前深圳中原曾召開發布會表示,在集團成立“改革委員會”的背景下,深圳中原地產將同時啟動新一輪改革,并就網站改版、電商、資產管理、金融、海外置業等業務做出新的突破。希望以高增長、高價值的業務,贏得競爭優勢。
對于施永青而言,中原集團也并不是其唯一的工作。他還在香港擁有一份免費報紙,還有發起創業基金,所投資的很多公司都與互聯網有關。施永青在內地也有慈善基金,主要是在中國的農村,幫助解決“三農”問題。今年5月,施永青在接受界面新聞記者采訪時直言“我不是中原的掌舵者”,中原最終會變成怎么樣,其實要看中原的同事有多大生命力,而并不是看我怎樣去領導指揮。“不過,競爭對手的顛覆及時打醒了我們”。
受益于市場向好,中原集團仍然維持行業第一的地位。2015年上半年,中原集團促成超過25400宗房地產交易,涉及金額超過4370億元人民幣,帶來之傭金收益高達7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超過45%。而在中原地產內地的大本營深圳,中原地產目前在一手房代理的市場占有率高達約50%,而今年二手房代理的業績雖然大幅增加,但因競爭對手的擴張,其市場占有率料不會明顯增加,維持在25%左右。
施永青親自出山指揮職業經理人一致對外,團結股東趕在競爭對手之前上市,重新改寫游戲規則,將成為中國地產中介南北勢力之爭的關鍵之役。這場商戰不管勝負如何,都將開啟一個新的時代。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