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據財政部網站消息,2015年,財政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力增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強區間調控、定向調控、相機調控,統籌促進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一是保持一定的支出強度。適當擴大財政赤字規模,2015年全國財政赤字1.62萬億元,比上年增加27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赤字1.12萬億元,地方政府赤字5000億元,同時新增政府地方專項債券1000億元,并動用以前年度結轉資金,加大支出力度。采取全面清理結轉結余資金、加強督查等措施,積極盤活財政存量資金,調整用于保民生、補短板、增后勁。
二是加大定向減稅降費力度。擴大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優惠政策范圍,對小微企業免征42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取消或暫停征收57項中央級行政事業性收費,取消船舶港務費等7項水運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降低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費率,出臺失業保險基金支持企業穩崗政策。發揮關稅調控作用,推動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引導境外消費回流。
三是積極緩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對地方政府債務實行余額限額管理,經全國人大批準,2015年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為16萬億元。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存量債務,分3批下達3.2萬億元額度,降低地方利息負擔,緩解地方償債壓力。發行新增債券6000億元,優先用于支持國務院確定的重點項目建設。確保在建項目后續融資,會同人民銀行、銀監會出臺文件,妥善解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在建項目后續融資問題。
四是強化財政資金政策杠桿和導向作用。大力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篩選了2批共233個中央財政示范項目。積極發揮各類投資引導基金作用,帶動社會資本投資,使財政資金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促進公共服務領域和新興產業發展。
五是大力推進結構調整。調整完善農業補貼政策,推動現代農業發展;支持智能制造、工業強基和新興產業發展,大力支持“雙創”,將中關村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政策推廣至全國,將科技企業有關稅收優惠政策推廣至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完善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和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支持開展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啟動實施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深入推進中央級事業單位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試點。加強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健全新能源汽車支持政策,支持大氣污染、水污染和重金屬污染防治。更多最新、產業分析報告、行業市場分析信息請查閱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