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環境保護及資源約束壓力的不斷提升,我國農業發展已步入由數量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的新階段,這也為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近日,2015生物農藥發展與應用交流大會在湖北恩施召開。來自生物農藥產業各主管部門領導、專家、企業代表共同圍繞我國生物農藥發展現狀、面臨問題及發展機遇等話題展開了深入交流與探討。
逆境中謀求新發展
近年來,以其低毒、低殘留、專一性強、活性高、代謝快、不易產生抗藥性、登記和的成本相對較低等優勢在農藥市場嚴酷激烈的競爭下仍然取得較好成效,保持了較快發展的態勢。據行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843家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3008.4億元,同比增長7.5%,利潤總額225.9億元,同比下降1.2%;其中化學農藥利潤總額下降3.6%,而生物農藥類增長23.7%。另據農藥登記部門數據顯示,我國現有生物農藥生產企業260多家,年產量在13萬噸左右,年產值約30億元,分別占到整個農藥行業的9%左右。近兩年生物農藥的登記也呈上升趨勢,到2014年底我國生物農藥有效成分登記達到100多個,占農藥有效成分登記總數的16.7%,較2012年上升了2.7個百分點;已登記生物農藥產品4300多個,占已登記農藥產品的13.6%,較2012年提高了4.6個百分點。
國務院參事、中國農藥發展與應用協會會長劉堅會上表示,隨著我國生物農藥產業品種結構調整、組織方式創新、防治技術進步等措施的不斷改進,生物農藥有較大發展空間。
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調研員黃輝介紹說,多年來,我國政府注重生物農藥和生物防治發展,基建項目、財政項目、FAO項目等均有扶持。《食品安全法》、《農藥管理條例》均鼓勵推廣使用低毒低殘留農藥。近兩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啟動低毒低殘留農藥使用補貼試點。“生物農藥發展任重道遠,我國需注重生物農藥及生物防治同步發展。”黃輝表示,針對農業部近期提出的到2020年實現農藥使用“零增長”行動提出的總體要求,將初步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病蟲害可持續治理技術體系,提升科學用藥水平,將農藥使用量控制在平均水平之下,真正實現農藥使用量“零增長”。
“叫好不叫座”困局有望緩解
在采訪中了解到,盡管政府有期待、社會有需求、民眾有呼聲、技術有保障。但是,十多年來,生物農藥產業一直存在“叫好不叫座”的困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生產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生物農藥與化學農藥相比,其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十分明顯,但由于見效慢、技術流程復雜,農民出于利益驅動不愿意用。目前生物農藥在市場中所占比例仍需提升。”他呼吁,“要改變這種局面,政府部門應該出面對農民進行引導,并對生物農藥產業進行政策扶持,否則,死了生物農藥產業,最終受傷的是農業產業與公眾健康。”
山東魯抗生物農藥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李健介紹說,公司生產的生物農藥產品主要靠出口,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的比例為1:4。雖然當前國家對于生物農藥產業越來越重視,經銷商和農民的認識相對以往有所提高,但還需要不斷加強。他建議,未來需要加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加大生物農藥政府補貼,讓更多農民受益;加大執法監管、引導農民合理、大力使用生物農藥。
值得欣喜的是,隨著各級政府和農業部門對生物農藥推廣、使用問題的不斷重視,生物農藥產業也在相關政策與項目上迎來了新形勢與新機遇,存在多年的生物農藥“叫好不叫座”難題有望得到緩解。
農業部最近發布了到2020年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方案中擬采取的重點措施,如大力推廣生物農藥預防稻瘟病,以生物防治措施滅蝗;擴大低毒生物農藥補貼項目實施范圍,在各類蔬菜基地和“三品一標”農產品生產基地啟動實施生物農藥使用示范項目,建設一批綠色農藥防控示范區……此外,今年農業部將在全國創建218個示范基地開展融合推進試點。以水稻、小麥、玉米、馬鈴薯、棉花、花生、蔬菜、果樹、茶葉等十大重點作物為主,要求在保障防治效果的同時,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少20%以上。同時在省級1500個綠色防控示范基地集成推廣84個綠色防控技術模式,在更大范圍推廣應用生物農藥。
綠色環保成為新形勢下生物農藥發展的風向標,低毒低殘留生物農藥成為市場新寵,為我國農藥產業和產品的優化結構、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中國農藥發展與應用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栗鐵申表示,生態農業、高效農業和現代農業持續發展的戰略性舉措,促成了當前和今后發展的新常態,生物農藥多年來“叫好不叫座”的困局有望得到緩解。
新常態走新思路
近年來,生物農藥產業在質量安全和環保大考的雙輪驅動下,雖然顯現出利潤和需求的同步增長,但是生物農藥與化學農藥相比存有若干先天不足,如企業規模小、品種少、成本高、見效慢、利潤薄,在無政府補貼支持的情況下農民不愿應用、經銷商不愿經營,兩者都無積極性,推廣難。
面臨現狀,劉堅認為,我國生物農藥的基礎弱、底子薄,與形勢發展的要求相差甚遠,生物農藥防治面積僅占整個農作物防治面積的7%左右,發達國家已占到20%以上,更低于歐洲非化學品防治達到30%的比例。因此,前景雖好,困難不少,潛力很大,任務艱巨。“我們要認清形勢,權衡利弊,充分利用生物農藥的大好機遇期,順勢而為、乘勢而上,把生物農藥推向歷史發展的新階段。”劉堅強調,生物農藥產業健康持續發展需要凝聚合力、共同推進。一是加強對生物農藥科普宣傳;二是積極配合各級農業部門開展各項推廣、應用工作;三是加大新產品研發力度;四是搭建生物農藥推廣、應用共享平臺。
發展生物農藥可以保障安全農產品生產、減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壓力、增強公眾對食品安全的信心。”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副主任顧寶根表示,未來生物農藥發展要改變當前就農藥談生物農藥的老觀點,眼光要放遠、立足點要高,力爭2020年農藥使用實現“零增長”,綠色植保、農產品安全、農村環境建設等目標內容進行創新和升級,為發展現代農業貢獻出努力與力量。
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農藥與藥械處處長卲振潤認為,我國生物農藥發展仍面臨諸多瓶頸,如何迅速改變目前面臨的現狀,還有賴于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和應用主體的密切合作和共同努力,共同提升我國在生物防治技術及生物農藥領域的自主創新和產業化能力,加速生物農藥產業的發展,共同迎接生物農藥全球化跨越式發展的機遇,在促進綠色食品生產、保障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生物農藥的發展離不開技術變革、政策扶持和市場推廣三個核心方向。”湖北省農藥協會會長唐宏泉表示,技術變革是根本,要從研發更有效率的生物農藥入手,效果有了,推廣自然就容易了。另外,目前政策扶持的力度不小,但各項政策還需要進一步落實和細化,比如政策扶持、補貼、宣傳、以及建立專門銷售渠道和組建聯合大型生物農藥企業集團等,都需要有具體的配套政策才可以順利實施。更容易入手的是市場推廣,針對企業所面臨的實際市場營銷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如我國無公害農業、綠色農業和有機農業產品需國家認監委指定專門機構認定,對農藥使用及殘留的標準非常嚴格,這就給生物農藥帶來了市場機會。
記者手記
少些抱怨,多些努力
記者連續5年參加由中國農藥發展與應用協會主辦的全國生物農藥發展與應用交流大會。與會代表圍繞我國生物農藥產業發展積極建言獻策。有趣的是,雖然每年的會議主題不一樣,但大家對生物農藥產業存在問題與發展機遇的態度如出一轍。“滿篇牢騷言、一把辛酸淚”,生物農藥“叫好不叫座”、何時能迎來發展“春天”則成為記者每次與參會代表交流生物農藥發展最深的感受和最多的話題。
新形勢下,隨著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環保及資源約束壓力的不斷提升,具有多重優勢的生物農藥產業迎來了發展新機遇。要想打破生物農藥“叫好不叫座”的局面尚需不斷努力。一是要不斷研發高效的生物農藥產品;二是要在作物生長栽培全過程推廣應用生物農藥套餐技術;三是樹立示范典型,用實際效果讓農民相信;四是要加強農民培訓力度,尤其是應用技術的培訓。
當然,一切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與化學農藥相比,盡管生物農藥發展形勢喜人,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生物農藥與化學農藥相比也存在價格高、藥效慢等本身固有的弱點。因此,需要科研、管理等各部門協同聯合,在發展過程中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努力,共同探索出一條從研究開發、登記生產、推廣應用等方面適合生物農藥發展的道路,相信通過政府引導、社會推動、媒體宣傳和企業努力,我國生物農藥產業將會迎來發展的春天。更多最新數據分析報告、、市場分析報告、市場調研報告、市場調查、市場調研、行業分析、調研報告請訪問。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