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國家發改委網站公布了《“十三五”生物產業發展規劃》。《規劃》提出,到2020年,生物產業規模達到 8-10 萬億元,生物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過4%,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
“十二五”以來,我國復合增長率達到 15%以上,2015年產業規模超過 3.5 萬億元,在部分領域與發達國家水平相當,甚至具備一定優勢。但是,我國生物產業發展成果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健康、生態等方面的迫切需要,產業生態系統依然存在制約行業創新發展的政策短板,開拓性、顛覆性的技術創新還不多。因此,我國必須進一步提升生物產業創新能力,深化改革行業規制,不斷拓展產業應用新空間,滿足人民群眾新需求,打造經濟增長新動能。
根據《規劃》,重點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超過10%,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年銷售額超過100億元的生物技術產品,一批優勢生物技術和產品成功進入國際主流市場;生物技術藥占比大幅提升,化學品生物制造的滲透率顯著提高,新注冊創新型生物技術企業數量大幅提升,形成 20 家以上年銷售收入超過 100 億元的大型生物技術企業,在全國形成若干生物經濟強省、一批生物產業雙創高地和特色醫藥產品出口示范區。
通過生物產業的發展,基因檢測能力覆蓋出生人口 50%以上,社會化檢測服務受眾大幅增加;糧食和重要大宗農產品生產供給有保障,科技進步貢獻率進一步提升,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提高中醫藥種植對精準扶貧的貢獻;提高生物基產品經濟性 10%以上,利用生物工藝降低化工、紡織等行業排放 30%以上;生物能源在發電供氣供熱燃油規模化替代,降低二氧化碳年排放量 1 億噸。
《規劃》提出構建生物醫藥新體系、提升生物醫學工程發展水平、加速生物農業產業化發展、推動生物制造規模化應用、創新生物能源發展模式、促進生物環保技術應用取得突破、培育生物服務新業態等七大重點領域新發展。
在推動生物制造規模化應用方面,《規劃》提出推動生物基材料、生物基化學品、新型發酵產品等的規模化生產與應用,推動綠色生物工藝在化工、醫藥、輕紡、食品等行業的應用示范,到 2020 年,現代生物制造產業產值超 1 萬億元,生物基產品在全部化學品產量中的比重達到25%,與傳統路線相比,能量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降低 30%。
在創新生物能源發展模式方面,到 2020 年,生物能源年替代化石能源量超過 5600 萬噸標準煤,在發電、供氣、供熱、燃油等領域實現全面規模化應用,生物能源利用技術和核心裝備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形成較成熟的商業化市場。
近年來,美歐等發達經濟體紛紛聚焦生物經濟,在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同時,進一步鞏固其領先地位。美國政府在《國家生物經濟藍圖》中,明確將“支持研究以奠定 21 世紀生物經濟基礎”作為科技預算的優先重點。歐盟在《持續增長的創新:歐洲生物經濟》中,將生物經濟作為實施歐洲2020 戰略,實現智慧發展和綠色發展的關鍵要素。德國在《國家生物經濟政策戰略》中提出,通過大力發展生物經濟實現經濟社會轉型,增加就業機會,提高德國在經濟和科研領域的全球競爭力。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