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由加多寶集團聯合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共同舉辦的“加多寶公益戰略發布會”在中國大飯店隆重舉行。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劉文奎、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顧曉今和全國數十家主流媒體代表應邀出席。在現場嘉賓、媒體的共同見證下,加多寶以過去十七年公益積淀為基礎,發布了2013年加多寶公益戰略及企業首份《公益白皮書》,并提出“以善促善,人人公益”理念。
早在2009年4月1日,中國扶貧基金會成立二十周年紀念表彰大會上就提出了“人人可公益”理念,指出,與被動性的、突發性的公益事業相比,“人人可公益”是全民性的、主動性的和持續性的。
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助理李利曾經指出,可通過四個指標來看待企業對全民公益的示范作用:一是在遇到突發事件時企業的表現;二是企業是否將公益事業納入企業文化以及全員日常公益意識普及活動中;三是企業的公益活動是否是長期性和持續的;四是企業員工主動、持續參與公益行為。
到場的媒體人士表示,經過17年的公益實踐,加多寶已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企業公益戰略體系,現在將公益提升到企業戰略高度,并創新性提出兩大可持續性公益模式,進一步清晰了公益目標和方向。同時,這對其他企業踐行公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
“加多寶將公益戰略化和模式化,有助于加多寶公益體系的進一步完善,進而讓加多寶的公益之路走得更沉穩。”加多寶集團黨委書記龐振國表示,2013年,加多寶將開啟公益事業新篇章,通過公益戰略化和模式不斷創新完善,更大發揮企業公益的價值,以企業之善帶動行業之善、社會之善,推動公益力量的成長和良性發展,共同打造“人人公益”的慈善中國夢。
首發《公益白皮書》 見證社會責任與擔當
作為涼茶行業首本公益白皮書,《加多寶公益白皮書》的發布受到了與會嘉賓、媒體的高度關注。
《加多寶公益白皮書》從扶貧賑災、教育助學、責任采購和企業文化等角度出發,總結了加多寶17年公益歷程和取得的成績,并明確提出“以善促善,人人公益”理念,即通過企業持續的公益行為,激發和調動公眾的公益參與熱度,以企業小善帶動社會大善,最終促成人人皆公益的全民之善。
從《加多寶公益白皮書》可以看出,“以善促善,人人公益”理念并非一時熱血的產物,而是加多寶17年公益積淀的厚積薄發。17年來,加多寶在教育助學、扶貧賑災等領域投入逾4億元,彰顯了加多寶的社會責任與擔當。而其在扶貧賑災領域的多次億元捐贈,更是提升了企業公益的社會影響力,加深了公眾對公益的關注。
加多寶集團黨委書記龐振國在發布會上表示,《加多寶公益白皮書》是對加多寶十多年來踐行公益的一次總結和梳理,也是對未來公益的展望。作為正宗紅罐涼茶,加多寶需要對所有消費者負責,為他們提供健康時尚的高質量飲品,而在公益領域,也期望做一個負責任的企業。但一個人的力量是微弱的,加多寶希望以企業持續的公益行為,激發每一個人心中的善念,進而帶動更多的社會愛心人士共同關注、參與公益,共同推動“人人公益”這一美好愿景的達成。
作為正宗涼茶品牌,加多寶一直在傳承和發揚“懸壺濟世”的民族涼茶文化和慈善文化。如果說紅罐是公眾對加多寶的直接認知,而慈善,則成為公眾對加多寶認知的另一個符號。在“4·20”蘆山地震中,加多寶繼汶川地震1億元、玉樹地震1.1億元捐助后,再次捐贈1億元善款,成為捐贈數額最高的企業,再度引發社會高度關注和熱議。五年三次億元捐贈,體現了加多寶的大善情懷。而此次以“以善促善 人人公益”為主題召開發布會,則進一步彰顯了加多寶根植于企業基因的慈善理念。
中國互聯網協會特邀專家楊孝文:近幾年來,有些公益行動受到置疑,許多人以此為借口不參與公益。我們有權利質疑公益,公益也要容得起并經得起質疑。加多寶從企業自身角度為公益作貢獻,提出“以善促善,人人公益”的口號,倡導“從我做起”的公益精神,就像加多寶一直以來對公益的堅持與探索實踐一樣。這種公益精神值得提倡和借鑒。
上海著名企業家鐘樹強:我個人比較認同加多寶提出的“以善促善 人人公益”的公益理念。其實我們在汶川地震與玉樹地震的時候就看到了全民公益的熱潮,深信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有為社會貢獻出一份力量的渴望,而這份小小的渴望正需要一個“領導者”去帶動和激發。那么誰來充當這個領導者?就是企業!
著名網站主編夏勇:重要的是一起行動,加多寶在捐款后的表態顯示了一個慈善領軍企業的態度,“我們首先是一家企業,而且是一家生產食品的企業。這就意味著我們企業的社會責任,我們也希望我們的善行,能夠帶動和影響更多的人,以善促善,促使更多人參與公益,傳遞愛與善。”沒有比捐,沒有叫囂,低調的慈善。
北京青年周刊:如果說過去企業的公益行為只是企業的個體行為,那么加多寶“以善促善,人人公益”理念的提出,已初步表明我國民營企業公益行為正在從個體性到群體性進行升級。已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最好的公益是聚合社會之力的全民公益,企業要致力于以自身的公益小善,帶動全民參與的社會大善。
發布公益戰略 深耕兩大創新模式
鑒于將公益上升到企業戰略層面的企業甚少,加多寶公益戰略的發布也成為與會者關注的另一大焦點。加多寶集團品牌管理部副總經理王月貴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圍繞“以善促善,人人公益”理念,加多寶將繼續在扶貧和教育領域精耕細作,并不斷優化“建設型扶貧”和“發展型助學”兩大可持續性模式。
在扶貧救災領域,從2008年汶川大地震1億元捐贈推動中國慈善元年的形成,到玉樹、舟曲災后重建中,加多寶聯合中國扶貧基金會開創“建設型扶貧”模式。
以往的公益模式存在著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局限,也就是有人餓就提供吃,有人冷就提供穿。有多年公益經驗的加多寶,提出“建設型扶貧”,意在著眼于消除解決貧困的根源,通過建設讓人自力更生的項目,形成自“醫”免疫系統,從而解決并預防貧困頑疾。
慈善既要雪中送炭,也要錦上添花。雖然扶貧濟困式的雪中送炭模式還是目前的主流模式,也是大部分公眾所認為的慈善主體,但是扶持文化藝術,推動教育發展這樣的錦上添花式慈善,也是現代慈善的核心要義,因為解決和推動的是社會的長遠發展,意義更為深遠。
建設型扶貧:以玉樹、舟曲災后重建中試點運營的災后小額信貸、建立蔬菜大棚基地、援建農貿交易市場、組建運輸車隊等項目為代表,打破以往一次性捐助的局限性,為當地民眾提供自主經營項目,幫助他們實現經濟創收,進而從根本上促進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建設型扶貧”主要項目組成
蔬菜大棚項目:加多寶蔬菜大棚基地項目位于玉樹縣結古鎮東風村,共建成蔬菜大棚73座,累計產出新鮮蔬菜200噸,產值達100萬元。項目惠及200余名農牧民,將人均年收入在原來基礎上提高了3000元。
甘達村運輸隊項目:加多寶甘達村運輸隊項目位于玉樹縣結古鎮甘達村,目前擁有8臺工程車輛,1臺客運車輛。截至2011年7月,加多寶甘達村運輸隊實現營業收入近90萬元,為在加多寶甘達村運輸隊工作的10名甘達村貧困村民每月帶來固定受益超過3000元。
奶業基地項目:加多寶德達村奶業基地項目包括農業和牧業兩部分:為農戶捐助拖拉機、青稞打攆機、榨油機,組織每戶試點種植1畝油菜籽;為牧民捐贈366頭生產母牛、送奶車,組織每戶種植飼料1畝,為每戶修建約16平方米的畜棚提供補助。項目惠及全村35戶183人。
綜合交易市場項目:加多寶玉樹縣加涅灘農畜產品綜合交易市場項目占地面積3.33公頃,規劃建筑面積約30000平方米,建成后將成為玉樹州最大的農畜產品綜合交易市場。綜合交易市場將采用合作社形式經營,經營的收益將平均分配給結古鎮紅衛、解放、民主、團結、扎西大同五個村的1000戶貧困或因地震失地的農民。同時,市場運行收益的20%將設立玉樹州扶貧基金,用于幫助玉樹州其他貧困村脫貧致富。
舟曲小額信貸:2010年8月,舟曲爆發泥石流災害。加多寶捐贈人民幣2000萬元,用于開發“小額信貸”項目恢復生產和倡導全民公益行動。
加多寶在舟曲設立了“舟曲縣農戶自立服務社”與“加多寶小額信貸種子基金”,資助舟曲泥石流災民重建房屋,支持他們盡快恢復產業、增加收入。“舟曲縣農戶自立服務社”項目至今保持100%的還款率。
加多寶小額信貸項目惠及近千人,推動了舟曲當地的經濟發展。因舟曲小額信貸項目成效顯著,2012年受甘肅省政府邀請,加多寶“小額信貸”項目入駐甘肅景泰縣、康樂縣兩個地區開展試點工作。
蘆山地震億元重建規劃:在“4·20”蘆山地震中,加多寶緊急調集3000箱加多寶涼茶與1000箱昆侖山礦泉水奔赴災區,以緩解災區用水之急。同時,加多寶委托中國扶貧基金會進行災情評估,最終決定向蘆山災區捐贈1億元,用于災后重建工作。
在蘆山災后重建中,加多寶將繼續與中國扶貧基金會合作,經過一系列的評估調研,將億元款項用于教育、衛生、健康等公共服務領域等基礎建設、關注因災返貧社區弱勢人群、提供社區就業機會、培養致力于與災區群眾共同發展的組織等。
據介紹,該模式以在玉樹、舟曲試點運營的災后小額信貸、蔬菜大棚基地、農貿交易市場、運輸車隊等項目為代表,通過“合作社”等形式,為當地民眾提供自主經營項目,幫助他們實現經濟創收,同時促進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對于“建設型扶貧”模式,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劉文奎表達了繼續合作的意向,他表示,目前“建設型扶貧”模式已在舟曲和玉樹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在蘆山災后重建中,也將結合當地情況,與加多寶共同開展可持續性扶貧項目,以幫助災區同胞重建家園,恢復生活生產。
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劉文奎在加多寶公益戰略發布會表示,加多寶集團建設型扶貧模式的提出,是對現有可持續性項目的總結,也是對未來扶貧公益項目的啟發和定位,具有專業性、前瞻性和競爭性,對整個扶貧公益事業的發展具有寶貴的借鑒意義。
ADPR國際傳媒集團總裁梁洪軍評價:加多寶提出的建設型扶貧,很具推廣的價值。當然建設型扶貧模式,仍需根據不同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建立真正適合當地發展的公益援助項目。
著名投資管理人梁萬章:一個企業如何回報社會,不僅僅在于產品的質量與提供的就業崗位,還在于其所在公益方面的投入;而公益方面的投入不僅在于資助,還在于幫扶的方式。加多寶在這次公益戰略發布會中提出“發展型教育”和“建設型扶貧”就為企業公益提供了很好的參照。
有媒體指出,回顧加多寶公益之路,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個公益項目的成功不僅需要先進的公益理念指明方向,更要有戰略系統做基礎保障。無論是“發展型助學”還是“建設型扶貧”都體現了加多寶以企業之善,助推社會公益向組織化和模式化發展,促進企業公益協同并持續化發展的戰略布局。
除了建設型扶貧模式的提出,在教育助學領域,加多寶的成績也同樣顯著。在目前國內企業的公益助學中,大部分均屬于學子資助,較為單一,而發展型助學則在學子資助的基礎上,把受資助的學子納入到公益環節中,推動公益的善循環。企業做公益事業的最高境界,不是幫了多少人,捐了多少錢,而是在其影響下,有多少人曾受到你的幫助,并對你的公益行為產生認同,繼而能參與進來,讓公益的力量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窮”。加多寶集團的公益助學沒有單單停留在捐助上,它已不再滿足于個人英雄式的公益助學模式,而是通過多元的公益助學形式配合資助學子活動,吸納更多的社會力量關注并參與公益助學,切實推動了全民公益的開展。老子道德經中的哲思在“加多寶·學子情”的公益助學模式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發展型助學”主要項目組成
從2001年到2012年,“加多寶·學子情”為貧困學生的捐贈累計超過4000萬元,資助范圍覆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幫助8075名寒門學子順利踏上求學之路。2013年,“加多寶·學子情”將繼續出資1000萬元,計劃資助2000名學子。
提供實踐崗位——學子自助
2006年起,“加多寶·學子情”公益助學項目在全國銷售終端開展加多寶涼茶義賣活動,所得收入全部用于資助貧困學子。愛心義賣活動為包括受助學子在內的在校大學生提供了勤工儉學的機會,同時也為社會公眾提供了方便快捷、力所能及的公益參與途徑。
倡導服務社會——學子助人
在申請“加多寶·學子情”的資助時,學生們都會收到一份《“1幫2”助學志愿書》,盡管簽署志愿書不是接受資助的前提條件,但大部分學子都響應助學倡議自愿簽署。每一年,受助學子與其他在校大學生、社會人士一起奔赴貧困地區開展“一堂課”支教,用自己的才能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們。
在教育助學中,加多寶用12年的時間,將“加多寶·學子情”打造成了國內知名的公益助學品牌。 “加多寶·學子情”為貧困學生的捐贈累計超過4000萬元,幫助8000多名寒門學子圓大學夢。
而現在的“加多寶·學子情”,更是聯合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形成了具有較完善體系的“發展型助學”模式。該模式通過資助學子、一堂課支教、愛心義賣等形式,整合社會資源,建立一整套相互關聯的助學體系,在幫助貧困學子解決上學難題的同時,體系化引導學子從單純的受益者升級為助學理念的傳承者和實踐者,實現“受助、自助、助人”的成長性發展,使這種體系成為一種可持續性助學模式。
對此,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顧曉今:2011年開始加多寶與中國青基會達成了戰略合作之后,受益學生不僅數量增加,而且通過公益的體驗幫助這些孩子提升能力,同時回歸社會,使他們在這個過程當中,幫助社區積極發生改變的同時,自己也提升了能力。
上海勤行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付小平:到今年,加多寶公益助學已經持續了12年,如此堅持助學的企業并不多見,這讓人看到了一家企業從事公益的熱情。加多寶提出的“發展型助學”模式,不僅讓貧困學生得到受教育的權利,更讓他們成長為愛心的延續者和傳遞者,讓公益資助所產生的效果最大化。希望有更多的學子在加多寶幫助下一圓求學夢。
發布公益戰略 注重理性和長效的公益機制
從此次“4·20”蘆山地震企業的捐贈行為可以看出,目前,我國民營企業已開始逐步探索公益創新方向,越來越多的企業已告別傳統單純性捐贈的方式,而在探索更為理性和長效的公益機制。
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將企業社會責任也分為兩類:一類是反應型的,一類是戰略型。從2008年汶川地震,加多寶助推中國慈善元年的形成,到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后,越來越多的企業有了更加系統的災難救援機制,都在說明我國民營企業已認識到單純性捐贈的局限性,因此在公益上不斷創新,推動我國民營企業公益逐步向戰略型公益邁進,這在雅安地震救援時得到進一步體現。
在“4·20”蘆山地震后,百度向民間救援隊——藍天救援隊捐贈了一批價值百萬元的救災裝備,用于繼續搜救失蹤人員、清理危樓路障以及為災區群眾搭建活動板房和臨時居住場所。百度這種捐贈方式,讓公益真正落到實處,也更加穩妥有效,是公益捐贈上的一種創新。加多寶集團為蘆山捐贈1億元,聯合中國扶貧基金會,開展“建設型扶貧”項目,和單純的捐贈方式相比,這種方式更加長效,且能夠幫助災區群眾實現經濟脫貧,這是公益模式上的創新。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劉文奎表示,加多寶已從反應型社會責任,向戰略型社會責任轉變,只有通過戰略型的承擔社會責任,企業才能對社會施以最大的積極影響,獲得更大的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