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任何企業來說,只要有正確的發展戰略,才有資格談談戰略管理。反之,則可能積累潛在風險和危機。企業快速的投資和發展,則意味著快速的衰落或死亡。在發展中,企業都應把“優”作為目標,而不是“大”,因為“優”是核心競爭力,“大”只是“優”的必然結果。
對任何企業來說,只要真正做到了科學管理,就可以不賠錢地生存下去。然后,企業隨著盈利的不斷積累,就會產生新的發展需求,也就具備了投資發展能力,這時在企業運營中,戰略管理就成了中心。
選擇合適戰略
然而,什么是戰略管理呢?一切與企業投資活動、發展目標相關的管理活動,都屬于企業的“戰略管理”。比如,企業投建一個新項目,要投資哪個產業?上什么產品?投資規模多大?是獨資還是合資?股權結構該如何安排?是采取新建還是兼并?如果是新建,廠址選在何處?為啥選在那里……
另外,平時經濟學家們講的所謂“資本經營”,即金融機構的“投資銀行業務”,從企業家角度看,其實也屬于企業“戰略管理”的范疇。
如果一個企業不僅能正確地進行科學管理,而且還能正確的實施戰略管理,它遲早會成為大企業。用公式表達如下:大企業 =正確的科學管理+正確的戰略管理。一般情況下,企業的發展戰略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分散多元化發展戰略,簡稱多元化戰略;另一種是集中多元化發展戰略,簡稱集中化戰略。
海爾集團實施的是分散多元化戰略,其戰略管理是建立在“沒有競爭優勢切勿與之競爭”上的,也就是說你有什么競爭優勢,你就干什么。這在其戰略管理中,是最核心的。
近年來,許多知名企業由大變小,陷于困境,或破產,或被兼并。于是,媒體也開始批評或否定企業的多元化戰略。但是,事實證明,海爾的多元化發展戰略是對的。
根據海爾集團的經驗,要成功實施多元化戰略,必須要有市場、技術、人才、管理、文化、團隊等。而在企業戰略管理的市場、資金等七要素中,資金則是最次要的。因為只要你有足夠多的訂單和技術領先,同時又有人才濟濟和真正的科學管理,先進的企業文化、高效的團隊,何愁沒有資金?誰都愿意給你投資,誰都敢于給你投資。除了資金外,其他的六要素,個個都有“否決權”,你缺少其中任何一項要素,就可能對企業造成致命的影響。
實際上,對許多公司來說,其經營的失敗,或蒙受重大損失,其多元化發展戰略本身并沒錯,而是錯在你根本就不具備實施多元化的條件:除了有錢,什么都沒有,而資金又是七大要素中,最不重要的因素。
潛在風險
在戰略管理上,雙匯集團與海爾集團是不同的。相對于海爾集團的產品多元化、行業多元化、產業多元化、品牌全球化戰略,雙匯集團的戰略則是一種集中化戰略,是以主導產品為核心的相關產品多元化、配套產業多元化的集中化發展戰略。
事實上,到目前為止,雙匯集團的集中化戰略取得了巨大成功。在中國企業中,雙匯的企業戰略管理是一個經典。其配套產品、配套產業為保障核心產品、主導產品的質量,為降低主導產品、核心產品的成本,為增強核心產品、主導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這些配套產品、配套產業本身,也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因此在中國企業界,在集中化發展戰略上,取得成功的企業并不多。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因為集中化發展戰略本身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極大提高主導產品、核心產品在市場上的質量、價格競爭力;另一方面,可能會積累起來一個巨大的潛在系統風險。這個系統風險,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如果你的縱向和橫向配套產品或配套產業向你提供的配套材料、原料和產品,在成本、質量、技術指標等,沒市場競爭力,就會降低你的主導產品、核心產品在終端市場上的競爭力。第二,如果你不能保持你的主導產品、核心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不能保持它良好的成長性和均衡性,甚至當你的主導產品、核心產品一旦在市場上發生衰退,你的縱向配套產品和產業,橫向配套產品和產業,都有發生系統風險的危機。這種系統風險和危機,又會反過來降低你的主導產品、核心產品的競爭力。
然而,導致系統風險的原因是什么呢?在企業的組織成本和市場交易成本之間,始終存在矛盾斗爭和力量轉換,始終處于競爭和變動。一旦企業獲得同類資源的內部組織管理成本,高于外部市場交易成本時,系統風險就必然會發生。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科思教授曾經說過:“當外部交易成本大于內部管理成本時,應該將外部交易關系轉變為內部管理關系。當內部管理成本大于外部交易成本時,應該把內部管理關系轉化為外部交易關系。”以上這些,已經成為企業實施戰略管理時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
其實,企業在實施集中化發展戰略中,引發系統風險和危機的案例有很多,四川長虹(600839,股吧)電器集團(以下簡稱長虹集團)就是其中一個。
在20世紀90年代,雖然長虹集團的集中化戰略很成功,但在實施中,不可避免地積累了巨大的系統風險,一度給企業造成了很大的危機。作為一個龍頭優股企業,業績的大幅度下降,導致了配股失敗。當時,其每股凈利潤也由1997年的2.07元降到2001年的4分錢,下降幅度高達98%。
然而,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長虹集團的系統風險及危機?由于其主導產品電視機,在市場上出現了嚴重積壓,銷售也出現了大的衰退,從而引發企業的系統風險和危機,最終造成企業低成本和低價格等競爭優勢徹底沒有了。
對于實施集中化戰略的企業,如果其內部組織管理成本高于外部市場交易成本而發生系統風險時,可能會出現以下兩種情況:一種是由于戰略管理失誤,企業沒能力承受系統風險發生所造成的損失,可能導致企業直接死亡。
另一種是由于企業有正確的科學管理,雖然戰略管理上出現失誤,系統的風險和危機發生了,但是還能承受系統風險發生造成的損失,只不過會回到原來較小的經營規模上,才能得以繼續生存。長虹集團的情況,就屬于后者,自從1999年,其系統風險釋放之后,其盈利能力倒退了十幾年,經營規模也倒退了好幾年,甚至至今也看不出其何時能恢復到1997年的盈利水平。
防范應對之策
長虹集團的案例表明,系統風險一旦釋放,必將給企業造成災難性損失,甚至會陷入嚴重危機中。所以,對于實施集中化戰略的企業來說,如何避免系統風險和危機爆發,就成了企業管理的中心問題。
雖然雙匯集團在集中化戰略上獲得了成功,但是當時它同樣面臨一系列問題。在2001年,其主導產品的銷售增幅開始下降,而且是伴隨著銷售成本上升和銷售利潤的下降。最后,這種趨勢使公司一步步逼近了系統風險和導致危機的爆發。
但是,這種可怕的趨勢,在2001年底被強有力制止住了。雙匯集團是通過什么措施,徹底扭轉了系統風險和危機的爆發呢?
首先是文化創新。倡導和推動溝通文化、群眾文化、批評文化,這是企業及時發現問題,揭露矛盾,防范系統風險危機發展和發生的前提。其次是組織創新。堅決實施多利潤責任制,由老板對利潤負責。由火車頭式的企業轉變為聯合艦隊式的企業,對企業的權力和責任、利益和風險進行重新再分配,使每一個利潤責任中心真正做到權力和責任對稱,利益和風險對稱,做到真正對市場負責。這是避免系統風險和危機發生的組織保障。最后是市場創新。改變多年來只重視市場的外延,不重視市場內涵的傳統。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解決方案,就是要幫助客戶賺錢,幫助消費者解決困難,與他們要建立親如一家的客戶關系。如果損害了市場內涵,傷害了客戶的感情,引起了客戶的不滿,損害了客戶的利益,客戶一旦對公司喪失了忠誠度、喪失了信任、喪失了感情,系統風險和危機就會不可避免地發生。
因此,作為一個企業,要想順利地成長為一個大企業,在確定和實施企業發展戰略上,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要正確實施科學管理。對于沒資格實施戰略管理的企業來說,投資和發展就意味著加速死亡。
其次,企業在發展中,必須提升自己在市場、技術、人才、管理、文化、團隊等優勢,然后才有資格,有能力去實施戰略管理。企業要有極強的學習能力,自我否定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和吸引和培育杰出人才的能力。
再次,正確實施企業戰略管理的核心是企業要正確確立自己的戰略目標,同時必須要保持“適度”。作為企業,要經常拷問自己:企業的組織效率成本與外部交易費用成本相比,是不是具有競爭優勢?企業的組織管理風險與外部市場競爭風險相比,是不是更高?
最后,企業永遠不應把發展規模作為戰略目標。企業在發展中,應該永遠追求“優”,而不是“大”。“優”就是競爭力,就是市場優勢。而“大”則是“優”的結果。企業的規模大小,必須服務于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必須有利于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