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是什么?企業營銷策劃奇正沐古認為戰略是企業未來幾年甚至幾十年、上百年的發展綱要,它清晰地描繪了企業發展的藍圖,為企業指明了方向。我認為,戰略從制定到實現,包含目標、角色定位、整體布局、決策者、以及核心決策等構成。從企業營銷策劃的角度來看,戰略自上而下,分為企業戰略、營銷戰略、品牌戰略等。
簡單地說,企業戰略就是確定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即企業在審視內外部過程中,發現并且利用自身優勢,將優勢轉化為利潤的未來洞見;營銷戰略是指在企業戰略的指導下,確定目標市場,完成定位、商業模式、角色以及方法和程序;品牌戰略是指在營銷戰略的指導下,完成品牌定位、品牌規劃、品牌核心價值探求,以及品牌藍圖勾畫。
重視戰略的主導意義,逐漸成為營銷界的趨勢,甚至經典營銷學也在轉型。2005年7月科特勒博士在英國劍橋演講時說:“企業應該從市場驅動型轉變為驅動市場型。”孫路弘先生對此的理解是:“以往是消費者驅動營銷者,而今天則是企業主動地以營銷為手段來驅動市場。這是一個導向性轉變。”科特勒的新傾向是“將下游導向為核心轉移為上游導向為核心。所謂的營銷下游,一般而言指的是市場層面、客戶層面、消費者層面。”“但是現在,無論是從科特勒博士的新思維還是從他的營銷戰略模型來看,其核心已經明顯轉移到企業的戰略管理高度。”(《銷售與市場》2006年12期)
這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市場是戰略思考的出發點;戰略則指導企業采取正確、有效的市場行動。需要指出的是,當前我們強調戰略的重要性,是為了提高中國企業的戰略意識、戰略思考和戰略創新能力,但決不意味著忽略“市場層面、客戶層面、消費者層面”。相反,國內大多數企業戰略能力的低下恰恰是因為對市場洞察不夠,對消費者重視不夠。
許多國內企業信奉實用主義和實戰主義,并藉此對戰略不屑。其實,這是一個誤會。好的策略一定符合效率化、效益化原則,能幫助企業迅速做大做強,賺更多的錢,更穩定、更持續地賺錢。理論越接近真理,對實踐的指導性就越強,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說,理論就是“創造清晰的概念”。
從這個角度出發,奇正沐古在咨詢實踐中確立了好戰略的四大標準:
一,預見性。預見和遠見不完全一樣,遠見看到未來,預見不但要看到未來,還要預測主動行為所引發的格局變化,充分顯示戰略的主導性,諸葛亮的“隆中對”就是一個典范。戰略不僅要合乎市場環境和消費者需求,更要合乎消費大趨勢,引導消費趨勢,甚至改變、影響消費趨勢。
二,應變性。商場如戰場,風云多變。好戰略同時也必須包括各種變化的可能以及應變的預案。要特別強調的是,好戰略要有破壞力,也就是主動改變格局的結構性破壞能力。毛澤東有句名言,叫“戰略上要藐視敵人,在戰術上要重視敵人”。戰略和戰術的結點是戰役,“三大戰役”大大加快了解放戰爭的步伐,中共的戰略也隨著變化迅速應變,做出了調整。
三,可能性。可能性不完全等同于可行性。可行性是計劃實現的理論預算,可能性則強調行為主體的戰略能力。什么是戰略能力?戰略能力是企業資源×企業意志。抗美援朝戰爭中,美國誤以為“中國不會出兵”,原因在于低估了我們的國家意志。恰恰相反,經營實踐中很多中國企業非常容易高估自己的意志力。
四,創造性。戰略的主導性主要體現在創造性上。科特勒博士說:“營銷就是一場永不停止的賽跑”。任何物理上的差異化都是靠不住的,特權所形成的差異化也遲早會被相對抹平,惟有創新能力所構建的差異化才能持續不斷。所謂“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孫子兵法·兵勢),“正”是規范、規律、制度、體系、計量;“奇”是創新、突破、反常、顛覆、冒險,是出奇不意,是舉重若輕,是四量撥千斤……。沒有創造力的戰略,是帳房先生的戰略。計算再周全也只能作繭自縛,甚至自廢武功,而戰略要做的恰恰是放開手腳算計市場、算計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