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還是不上市,是每家公司都會面臨的選擇。而公司的商業邏輯,直接影響這一選擇的結果。商界狂人嚴介和有一個說法:“一流的企業不上市;二流的企業要上市;三流的企業上不了市。”不過,實際情況要比這復雜的多了。
昨天凌晨,“一流企業”阿里巴巴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IPO招股書。分析人士預計,阿里的上市融資額可能將達200億美元,可能成為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IPO之一。
資本市場充斥利益誘惑眾所周知,一些人甚至認為,公司上市就是為了圈錢。那么阿里如此高調大規模上市的目的是什么呢?我們要從阿里的掌舵人、精神領袖馬云說起。
每家公司都有一位靈魂人物,他的行事風格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決定著這家公司的商業邏輯。馬云的哲學是什么?大家可以從他昨天發給員工的信中一窺。在這封致員工信中,馬云對“阿里人”說,“上市從來就不是我們的目標,它是我們實現自己使命的一個重要策略和手段,是前行的加油站。但阿里人要清醒的認識到資本市場巨大利益誘惑背后有著無比巨大的無情和壓力。”馬云還在信中強調公司上市后仍將堅持“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的原則。
而在這次的招股書里,也專門開辟了一個章節詮釋公司理念——阿里的使命。阿里巴巴的使命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我們的創始人們創辦公司的初衷,是為了幫助小企業。我們的決策以服務于長期使命為指導原則,而非追求短期利益。
阿里的擔當與雄心、阿里的商業邏輯,就體現在這使命中。
上市公司不應忘本
與阿里一樣選擇上市的公司,自然不在少數。上個月新浪微博在美國上市,除此以外,京東商城、聚美優品、途牛網等也相繼在美國提交了IPO申請。停擺超過一年半之后,國內A股IPO在4月30日重啟,排隊企業達到了700多家。
每一家上市公司在提交招股書時都有一個推銷自己的故事,這個體現自己商業邏輯的故事,往往訴說著一個遠大的理想和長期的愿景。然而一旦上市,并不是每一家公司都能不忘理想不被資本市場的貪婪侵蝕。
“不上市”背后的淳樸商業邏輯
因此,也有一些公司的選擇和阿里不同,面對股市“高發行價、高市盈率以及高超募規模”的“三高”誘惑,他們選擇不上市。
在世界500強企業中,華為是唯一一家非上市公司。華為總裁任正非前幾天在倫敦接受采訪時說,華為絕不會上市,因為“資本市場本質貪婪”。軍人出身的任正非其實并沒有深奧的商業邏輯,踏實做事,以客戶為中心,與競爭對手做朋友,尤其重視員工股權激勵。他認為資本市場上股東是貪婪的,只會榨干公司的利潤。因而華為的股權結構是除任正非持有1.4%的股份外,其余都是由公司員工持股。這與那些上市公司管理層持大股截然相反。
與華為一樣有條件上市卻不愿上市的國內知名企業還有一些。譬如,老干媽創始人陶華碧聲稱“不偷稅、不貸款、不欠錢、不上市”;方太集團總裁茅忠群有“三不原則”:“不上市、不打價格戰、不欺騙”;順豐快遞董事長王衛說“真正想做好企業不一定要上市”。這些公司同他們的靈魂人物一樣,都有著淳樸、低調的商業邏輯。
上市?還是不上市?這是一個問題
企業不愿上市,不同的企業或許有不同的原因,有的是“不差錢”,有的是不愿商業信息公開“裸奔”,有的是家庭產權關系難以厘清……但很多企業“不上市”都有一個共同的邏輯,就是不愿在資本市場的染缸中損害企業長期秉持、積淀的純粹而質樸的商業理念。
然而企業想上市也并非壞事,通過上市募集資金、提升公司治理水平,讓股東分享公司發展紅利,于企業、于股民、于國家都有好處。我們擔心的問題就是,有些企業上市從一開始就懷有商業雜念,純粹是為了圈錢。有的企業為了上市甚至財務造假。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說,一國經濟的根本活力在于企業,一國經濟的國際認知度歸根結底也在于企業。你上市或不上市,企業就在那里,唯有秉承著純粹的商業邏輯,服務于經濟、貢獻于社會,這才是企業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