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與投資者交流會上,張近東引用了巴菲特的一句話:“聚焦于賽場的人才能贏得比賽,勝者不會是那些緊盯記分板的人。”
他確實需要給外界更多信心。2014年第一季度,蘇寧云商(002024.SZ)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4.33億元,比去年同期(盈利4.93億元)下滑187.98%;總資產781億元,同比減了4.94%。這并非蘇寧云商首次交出一份欠佳的答卷,2013年的年報顯示,它的營業利潤不過1.61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94.65%。利潤總額約為1.46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95.5%。
對于業績下滑,最常見解釋將此視為轉型必然代價,張近東認為,進行到戰略執行階段后,“就像高樓建好,進行內部裝修的過程,雖然外面看不到,但是一旦裝修好了,就會帶來賞心悅目的體驗”。
這是一篇充滿了各種積極比喻的講話,但是比喻不足以解決現實的尷尬,如果今年全年業績依然欠佳,將是對投資人耐心的極大挑戰。不過,要想真正走出泥沼,蘇寧最需要的是繼續前行的勇氣,而不能左顧右盼,猶豫不決。
例如,蘇寧的實體店面2013年減少了79家,在2014年關店力度能否再大一些?對于已經證明不適合承擔轉型重任的高管,刀能否再快一些?蘇寧曾將2013年第四季度轉型重點定義為轉基因,但并沒有看出實質變化,對于蘇寧易購各種吐槽比較多,能否在用戶體驗方面有真正的跨越式提升?能否在電商領域有更多與主業相關的收購?
甚至有從事零售業的朋友建議,蘇寧的實體門店,應該轉變成社區服務中心,附加繳納水電費、接收快遞等功能,實際上,這正是便利店轉型的方向,只是蘇寧門店面積更大,員工素質更高,更適合用這種方式來提高與用戶的黏性。
對蘇寧而言,它沒有退守線下的可能,云商這個概念捆綁了太多利益主體。作為一家上市公司,它的陣痛在財報中一覽無余,但投資人真正懼怕的并不是公司無法起飛,而是無法在正確的跑道上起飛。如果張近東堅信自己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就應該拿出更明晰的動作,即使短期內蒙受更大的市值損失也在所不惜。
張在演講中的一句話,說到了自己的痛點:一方面在新興專業領域上照搬了傳統的經驗和做法。另一方面在管理機制上,還保留了連鎖時代的集約管控、標準化復制和大兵團作戰,與互聯網組織的迭代創新、內部競爭和小團隊自主管理不那么兼容了。這是個繞不過去的難題,而且沒有首鼠兩端的解決方案。這些痛點在它轉型之初就已經遇到了,只是如今有了更切膚的體會,而如今留給它的時間窗口已越來越短。
今年將進入產業變革的史詩時代,其主題就是虛實結合。2014年并非決戰之年,而是布局之年,2015年與2016年將會有一批完成布局的公司獲得巨大增長題材,蘇寧正徘徊在這個名單的邊緣。
在這個史詩時代,有兩組不容錯過的研究對象,即蘇寧與國美,海爾與格力。2014年第一季度,國美凈利潤同比大幅增長240%以上,而2013年白電三大家的全年業績中,格力電器、美的集團、青島海爾凈利潤分別為108.13億元、73億元和41.68億元。有意思的是,蘇寧和海爾轉型烈度最強,而國美和格力看起來最為保守,為什么前者的業績表現卻遠遠不如后者?是蘇寧、海爾的腳步沒有跟上靈魂,還是國美、格力依然在享受最后的增長紅利?
讓我們把答案留給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