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總是不斷重演,74歲的萬隆再次想要“畢其功于一役”時,再次遇到了挫折。4月29日,萬洲國際(原雙匯發展)宣布暫停在香港的IPO。這是10多年來,萬隆和他的雙匯第N次被懸在半空,陷入了進退失據境地。
12年前,萬隆曾探索MBO之路,本已搭好的通路卻遭遇了“國資委叫停MBO政策”。產業與資本的重重博弈自此無奈開啟,而雙匯的控股權在“海外流浪”5年后,才騰挪回歸至公司管理層手中;過去的12個月,74歲的萬隆接連祭出重拳,出海收購史密斯菲爾德,為雙匯國際更名萬字頭的“萬洲國際”。萬隆本人獲得了萬洲國際5.73億股的“獎勵”,試圖將萬洲國際推向資本市場,結局是黯然暫停。
這是一次頗顯狼狽的資本市場試水。按照萬洲國際最初公布的招股書,公司擬以每股8港元至11.25港元的價格發售36.55億股股份,擬募資額在292億港元至411億港元之間(合38億至53億美元),彼時市場曾預估萬洲國際上市有望成為一年來全球最大的一單IPO。但時至4月25日晚,萬洲國際發布消息稱,將全球發售的規模縮減三分之二;發行價不變。而公司的IPO規模也從原招股書確定的53億美元驟減至最高18.8億美元。但瘦身的募資計劃也未能讓IPO順利到達彼岸,此前有市場人士透露“萬洲國際在公開發售部分的認購率不足30%,投資者普遍認為萬洲國際的招股價過高”,而萬洲國際不得不以“市況轉差且近期市況大幅波動”為由叫停IPO。
其實自一年前出手收購史密斯菲爾德時,萬洲國際已經著手給資本市場描繪出一個橫跨亞、美、歐三大主要豬肉市場的故事,但資本并沒有為這個故事買單。
“萬洲國際收購史密斯菲爾德的時間太短,沒有充足的協作收益體現就倉促高價IPO,原股東套現離場痕跡太重。如果講故事的人心太急,甚至講故事的目的也很直白地被看出是忽悠,那么投資者很容易用腳投票。”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如是評價這場戛然而止的IPO。
況且12個月前那場“蛇吞象、實現產業升級”火熱進行時,業內已有唱衰的聲音。史密斯菲爾德并不是一塊好啃的骨頭,最為公眾所熟知的就是公司強硬到有些“惡名昭著”的管理層。2008年,中糧集團就曾收購史密斯菲爾德4.95%股份,但這部分股份在2012年底被史密斯菲爾德悉數回購。
艾格農業總經理黃德鈞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時指出,雙匯想移植史密斯菲爾德的技術與管理,那只是些“場面話”而已。因為美國的豬肉生產成本比中國低一倍,中國的動物疫病控制水平較美國落后60年左右,美國的規定運輸半徑控制下的冷鏈物流體系是建立在社會轉化分工的成熟產業體系上的。因而雙匯目前根本沒有技術與管理移植的可能性,真正的移植可能要到20年后才能看到。加之中國在沒有放開飼料糧進口前,放開附加值更高的豬肉進口的概率極低,雙匯很難實現從史密斯菲爾德大規模進口豬肉。種種因素影響,這場轟轟烈烈的跨國收購極有可能成為一個70億美元的錯誤。
接連的突發狀況讓萬洲國際的IPO之路雪上加霜。在雙匯國際啟動對史密斯菲爾德收購時,美國的生豬養殖成本約為4.5-5元/斤,中國則在6.5-7元/斤,這場收購帶來的成本優勢昭然。但在萬洲國際躊躇資本市場門前時,戲劇化的一幕發生了,國內生豬價格創下了近15年的新低,美國則由于突發豬流行性腹瀉病毒致生豬價格飆升。罕見的中美豬價倒掛就發生在了萬洲國際焦灼于資本市場的前夜。
同樣不助力的還有資本市場的大行情。萬洲國際內部人士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時表示,此次IPO失利主要由大市不好所致,自4月10日萬洲國際路演開始之日至其中止IPO時,H股指數下跌5.9%,上證綜合指數下跌4.8%。今年年初以來,香港僅有12宗5000萬美元以上的IPO,而這12個項目自上市日起平均下跌11.7%。低迷的后市表現降低了投資者購買IPO的意愿,殃及到了萬洲國際。
行文至此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疑問是,既然種種不利因素昭然,為雙匯縱橫捭闔戎馬半生的萬隆,為何要在產業和資本的重重危機中,堅持講完這個故事。合理的解釋也許是,著急講故事的并不是74歲的萬隆。
在萬洲國際IPO之前,鼎暉共持有其38.06%的股份,淡馬錫通過兩家公司持有其3.16%的股份,高盛則持有3.86%的股份,而管理層及員工持股約為42.61%。在管理層外握有最多籌碼的PE鼎暉,已深入雙匯8年。而在雙匯對史密斯菲爾德的收購中,鼎暉投資合伙人焦震亦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國際資本玩家主宰了雙匯國際的走向。”黃德鈞稱。沈萌也認為,“這次IPO本來就是一場PE狂歡。”
從2013年雙匯國際大手筆收購,到當年歲末以收購為由頭突擊重獎萬隆及另一位公司高管,到今年匆忙改名萬洲國際、宣布啟動港股IPO,成熟的香港市場也許早已嗅到了萬洲國際內部蛋糕切割完畢,鼎暉、高盛等PE想借此次IPO退出的味道。
最終,豬沒能飛上天,留給資本市場的疑惑是,買豬留下的債務怎么還?
在對史密斯菲爾德的71億美元收購中,萬洲國際的現金來自銀行貸款。其中,中國銀行為其提供了40億美元、期限不超過五年的融資;摩根士丹利提供30億美元融資。萬洲國際的招股書顯示,2013年,集團貸款由2012年底的1.94億美元上升至74.32億美元,占總資產的52.5%。74.32億美元債務中,有49.5億美元為三年至五年期;有7.6億美元債務將在年內到期。按照萬洲國際此前的計劃,IPO完成后將拿出最多40億美元用于償還三年期及五年期的銀團定期貸款。
圈錢還債的計劃暫時落空,可雙匯國際2011年和2012年凈利潤分別為1.88億美元和4.68億美元;截至2013年4月30日的最近一個財年中,史密斯菲爾德的凈利潤為1.84億美元,利潤的增長似乎很難跟上預定的還債計劃。而留給萬洲國際的,只有這無法停止的上市路。“公司現在只是暫時中止上市,會在合適的時間繼續啟動。”萬洲國際內部人士告訴《中國企業家》。
而身負“巨債”的萬隆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解開面前的這盤資本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