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的一生歷經了107個年頭,而其中有88年都在影視行業里沉浮。他把優秀的華語電影帶到了整個東南亞地區,是中國有聲電影的直接推動者,建立的邵氏電影公司更曾是一度被譽為“東方的好萊塢”。邵逸夫曾明確地表示過,他認為觀眾的需要和愿望是第一位的,正是基于這樣的核心理念在他掌控下的邵氏電影和TVB,才創造出了眾多深受觀眾喜歡的影視作品。盡管,他也被人非議過不重視電影的藝術性,但留下的許多影片足以成為華語影史上的經典。他善于挖掘和培養新人,雖然被質疑對旗下藝人的合約苛刻,但看看那些從邵氏或TVB走出的明星名單,就不得不佩服其識人眼光。作為華語電影、電視的見證和締造者,邵逸夫就是那個真正做到讓自己制造的“產品”走進所有華人視線的傳奇。
父親邵玉軒
浙江寧波人,1901年在上海創立錦泰昌顏料行
邵醉翁(仁杰)
1925年邵醉翁牽頭在上海創辦天一影片公司,并于當年推出了他自己導演的第一部故事片《立地成佛》。
邵逸夫(仁楞)
邵邨人(仁棣)
邵山客(仁枚)
天一影片在創業頭兩年發展迅速,其他幾家電影公司組成“六合影業公司”,迫使上海甚至南洋的大戲院,不再播放天一的電影,史稱“六合圍剿”。為了開拓市場,1926年,18歲的邵逸夫隨三哥邵仁枚到新加坡、馬來西亞開拓南洋市場,正式開始了自己從事一生的事業。
另一方面,在上海的邵醉翁自1926年起用著名影星胡蝶,拍攝《梁祝痛史》《珍珠塔》《孟姜女》等系列古裝片,影響頗大。
【起步期 1927年-1957年】
下南洋打天下,游美國學技術
1927年
邵逸夫與三哥邵仁枚在南洋推出流動放映車,為星馬鄉村送片上門,是中國影業史上的首創。
1930年,邵逸夫和三哥在新加坡站穩腳跟,掛牌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先后買下了美芝路的新娛樂劇院和曼舞羅戲院,專門上映天一公司的新電影。到1941年,邵氏兄弟在星馬、印尼、泰國、安南,已經擁有了139家戲院。
1931年
邵逸夫赴美購買有聲電影設備,途中遭遇海難,奇跡生還,在美國他學習了當地的技術。同年利用邵逸夫引進的技術和器材,天一拍攝了中國最早的兩部片上發聲影片之一的《歌場春色》。
1932年
九一八事變發生后,因上海的局勢不穩,“天一影業”決定到香港發展,并建立了“天一港廠”。1934年,推出了第一部有聲粵語電影《白金龍》,在香港、南洋等地頗受歡迎。
1937年
1937年,邵逸夫和在新加坡認識的黃美珍結婚。當年,天一影片公司結束了在上海的制片活動,轉移至香港,改名成立了南洋影片公司。此后,第二次世界大戰波及東南亞各地,公司在香港的業務受影響,1942年2月,日軍占領新加坡,邵氏所有戲院充公,但他們仍在新加坡堅持拍電影,并于1946年創辦了邵氏出版印務館,出版刊物《南國電影》專門為公司的影片做宣傳。
【草創期 1957年-1960年】
建邵氏帝國,挖名角助力
1960年
1959年,邵氏再推出由李翰祥執導,林黛主演的《江山美人》,影片上映一周,票房突破40萬,刷新了邵氏自己的紀錄。在1959年的第六屆亞洲影展上,這部影片史無前例地囊括了全部的12項大獎。到1960年,香港10大賣座影片,邵氏已獨占6部,邵氏最大的競爭對手、陸運濤的電懋公司卻只有3部。
1959年
邵逸夫極其看重明星的影響力,也著力培養新人,1959年他開始參與舉辦“香港小姐”選拔,并為選拔出來的優秀人才提供試鏡機會。邵氏對旗下導演和藝人的合約掌控嚴密,李翰祥當時就和邵氏簽了8年合約,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如今的TVB。
1958年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后,他便將電臺主持人鄒文懷招致麾下,擔任宣傳經理。“明星牌”是天一影片時期就制定的方針之一,鄒文懷入職后,便和邵逸夫制定了一份挖角名單,并將第一個對象鎖定為電懋的頭牌女星林黛。當時電懋影業老板陸運濤模仿好萊塢藝人的經紀理念,限制藝人跟其他影業公司接觸。最終,經過幾番努力邵逸夫最終接觸到了林黛,開出兩倍于電懋的價格簽下了她。1958,邵逸夫大膽起用邵氏導演李泰祥為林黛量身打造黃梅調影片《貂蟬》,影片票房不俗,李翰祥導演也一舉成名。其后拍攝的黃梅調電影,都創下票房紀錄,例如《江山美人》等等。
1957年
二戰結束后,邵逸夫二哥邵邨人回到香港重振公司業務,將南洋電影公司改名為邵氏父子公司。但邵邨人經營保守,業務發展不佳,1957年邵逸夫離開打拼31年的新加坡回到香港接管家族事業,他以32萬元買下“父子公司”的清水灣地皮,開始興建邵氏影城。1958年將公司改名“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正式自立發展他的電影事業。
【兩段婚姻】
黃美珍——50年的浪漫情緣
邵逸夫闖蕩新加坡時,與前輩余東璇的女友黃美珍(圖左)一見鐘情,邵逸夫跟余東璇說明了情況,余東璇成全了兩人。1937年邵逸夫與黃美珍結婚,后育有兩子兩女。黃美珍1987年在洛杉磯病逝。
方逸華——90歲給一個名分
1952年,邵逸夫在夜總會觀看演出時認識了當時南洋的當紅女歌星方逸華(圖右)。她從邵氏采購部小職員做起,很快成了邵逸夫事業上的得力助手。1997年,邵逸夫與方逸華結婚。
【騰飛期 1961年-1965年】
戰“勁敵”電懋,掘“潛龍”張徹
1961年
1961年12月6日,位于九龍清水灣的邵氏影城正式啟用。邵氏兄弟影業開始迎來騰飛時期。
邵逸夫和李翰祥為“電影到底是要票房還是要藝術”產生分歧,李翰祥因此遭到雪藏。但因電懋陸運濤支持嚴俊導演黃梅調歌唱片《梁山伯與祝英臺》,邵逸夫為了“斗氣”,重新起用李翰祥和他人搭檔用半個月拍出了同題材作品,邵氏和電懋的競爭達到白熱化。1963年,李翰祥版本的“梁祝”在臺灣引起巨大轟動,并獲金馬獎多項大獎,演員凌波從一個默默無聞的新人瞬間變成了大明星。
1964年
凌波走紅,讓邵逸夫意識到培養新人是至關重要的事情,1964年,他開辦南國電影訓練班,培養了黃霑、羅文、王羽、羅烈、鄭佩佩、陳鴻烈等一批新人。這些人在之后都成為了大名鼎鼎的電影人。
同年,清水灣影城的14間攝影棚全部落成,邵氏電影王國初具規模。還是這一年,競爭對手陸運濤因空難去世,邵逸夫在香港已幾乎沒有競爭對手,黃梅調影片勢頭不如當年,他開始尋找新的拍攝方向。
1964年
大約1964年,邵逸夫在自己每天都閱讀的《新生晚報》上看到一篇文章,署名為“何觀”的影評人批評邵氏電影“太過陰柔,缺陽剛之氣,是女星的天下,長此以往,發展不均”。這位“何觀”就是之后大名鼎鼎的新武俠導演張徹。經過這篇文章,邵逸夫發現了張徹的才能,并提拔張徹為邵氏的制片主任,邵氏武俠片時代即將開啟。
1965年
1965年,邵逸夫和利孝和、余經緯及英美資金,投得香港的免費電視牌照,并于1967年11月19日,正式啟播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并由最大股東利孝和為主席,邵逸夫則任常務董事。1971年邵氏和TVB合作創辦無線藝人培訓班,眾多如今的大牌明星都是從這里出發。
【電視期1980年-2002年】
重心移至電視,TVB出名劇
1970年代末
上世紀70年代后期,受嘉禾電影的沖擊,邵氏的電影產業受到影響,邵逸夫將重心轉投新興的電視行業,邵氏電影開始減產,租出或賣出院線。
1977年
事業不斷壯大,但親人也在不斷離去,1973年和1975年,邵逸夫的大哥、二哥分別去世。受此影響,1975年邵逸夫成立香港邵氏基金開始慈善事業。為表彰邵逸夫熱心公益,1977年,他被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冊封為爵士勛銜,成為香港娛樂圈獲得爵士頭銜的第一人。
1973年
1971年,邵氏上市,制片量亦進入頂峰期。1973年推出《七十二家房客》,刷新票房紀錄,重振了粵語電影的地位。1974年拍片達到50部,單一公司有如此年產量,是香港影業史上罕見的。這一時期邵氏的全球戰略穩健推進。在新加坡建成總統戲院后第五年,邵氏再添三條院線。包括新加坡在內,邵氏機構的全球連鎖戲院已達230家。
【鼎盛期 1965年-1977年】
立新武俠電影,失巨星李小龍
1970年
1970年,李小龍回到香港尋求發展,并找到邵氏尋求合作,因為要求每部影片1萬美元的片酬,最終未能合作成功。同年,鄒文懷因和邵逸夫、方逸華(1969年進入邵氏,邵逸夫前妻去世后,兩人于1997年結婚)經營理念不合,離開邵氏成立了嘉禾公司,并簽下李小龍拍攝了《唐山大兄》,影片獲得成功,嘉禾也借此成名,和邵氏形成競爭關系。
1967年
張徹認為要改變邵氏影片“陰柔”風格,就要從劇本開始著手,1965年支持胡金銓拍出由岳華、鄭佩佩主演的《大醉俠》,正式開創香港新派武打片的熱潮。但影片票房不佳,導致邵逸夫不高興,并不再支持他拍攝《龍門客棧》。1966年張徹執導了《獨臂刀》,1967年該片上映,首周就獲得了百萬票房,刷新香港電影票房紀錄。這部影片成為新派武打片中影響最深的一部,也成為邵氏武俠片的代表作。之后,則陸續拍出了無數武俠電影,張徹更是成為一代名導。
雖然《獨臂刀》大獲成功,邵逸夫卻被指責“看走眼”,放走了之后胡金銓在臺灣獲票房紀錄的《龍門客棧》。
1980年
1980年6月26日,TVB董事局主席利孝和去世,邵逸夫成為新任董事局主席,自此又開始自己的電視大業。接棒TVB后的邵逸夫,把之前在邵氏電影公司貫徹的“明星”理念帶到TVB,不僅挖來了汪明荃,也更重視無線藝人培訓班。在這之后,藝人培訓班中涌現了劉德華、梁朝偉、周星馳、劉嘉玲等數不盡的耀眼明星。邵逸夫接棒的1980年,TVB推出的劇集《上海灘》紅遍亞洲。
1987年
1987年,邵氏電影公司正式停產,邵逸夫加大力度發展TVB。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后期,TVB迎來鼎盛發展,成為首個以及唯一一個能夠覆蓋兩岸三地的華語電視媒體(大陸的廣東地區可以收看)。所播劇集更是創下一個個高收視,其中的金庸武俠劇、《大時代》等商戰題材劇至今仍為經典。競爭對手亞視收視不敵TVB,也因經營問題屢次易主,TVB卻一直是邵逸夫的電視帝國。
【謝幕期 2002年-2012年】
百歲老人卸任
2010年
2003年,邵逸夫的邵氏兄弟宣布斥1.8億美元,重新在將軍阝奧興建邵氏影城,在2006年局部落成,當時有消息稱該影城全面啟用之后邵氏會再拍攝電影。
2010年1月1日,邵逸夫卸任TVB行政主席職務,由其妻方逸華接任,但仍出任董事局非執行主席。2012年1月1日卸任TVB非執行主席及非執行董事職務,由副行政主席梁乃鵬接任行政主席。邵逸夫在105歲之際,才真正放手自己執掌一生的邵氏娛樂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