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空軍完成71架“經國”號戰機性能提升計劃,昨天在臺南舉行“翔展項目接裝典禮”,戰機配掛的“萬劍彈”首度公開亮相。這一號稱可以“遙攻大陸”、破壞大陸東南沿海軍用機場跑道的武器系統,此前歷經多年的喧囂炒作,終于揭開神秘面紗,引發各界關注。
據臺灣《聯合晚報》16日報道,臺空軍當天上午在臺南443聯隊舉行接裝典禮,經“翔展計劃”性能提升的“經國”號IDF戰機,臺空軍改稱為IDF C/D戰機。馬英九親自南下主持儀式,校閱各型主力戰機空中分列式,并登上地面陳列的IDF戰機,對戰機的性能稱贊不已。馬英九稱,去年新購的P-3C反潛機、阿帕奇AH-64E直升機都是外購,IDF則是自制,性能提升后接近F-16戰機,有些設備甚至超越F-16,有“小F-16”之稱,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在戰機接裝典禮中,馬英九還兩度推薦當天亮相的“萬劍彈”,稱IDF這次性能提升,從航電、武器、雷達到座艙設備等都做了很大改善,尤其武器系統增加可以遙射的“萬劍彈”,與美軍現役性能相近。
作為整個儀式的重頭戲,臺軍首度在現場展示自行研發的“萬劍遙攻精準武器系統”,也是臺軍首度公布空射型遠距精準攻陸武器。臺空軍臺南聯隊第一作戰隊分隊長黃冠誠表示,未來“萬劍彈”的作戰運用,須由空軍作戰指揮部指揮,會考慮IDF C/D型戰機油量限制下,在敵方防空導彈射程外射擊,由于尚未進入量產,飛行員是以仿真器練習投彈。根據臺空軍公布的資料,“萬劍彈聯合遙攻武器”與美軍現役AGM-154聯合遙攻武器相同,具有次彈頭攻擊特性,彈身及推進方式與英、法合作生產的“風暴之影”相同,可于敵防空飛彈射程以外遠距發射,并借GPS衛星導航與慣性導引,遠程續航飛行至大陸東南沿海一帶之軍用機場,破壞跑道以阻滯戰機起降,目前第443聯隊所屬“經國”號均完成“萬劍彈”裝掛及設控系統改造,可“精準遙攻、決勝境外”。臺空軍443聯隊試飛官陳國華透露,“萬劍彈”的射程大于大陸各型防空導彈,“大陸最遠距離的是S-300PMU2,射程可以涵蓋到200公里,我只能講我們是大于他們各型的防空飛彈,我不能講距離”。有島內媒體援引臺空軍官員的分析稱,“萬劍彈”的射程為100-250公里,“經國”號戰機搭載“萬劍彈”,可在海峽中線上空,對大陸沿海的軍用機場、重要軍事基地等進行攻擊。
據介紹,李登輝執政后期,要求臺軍加緊研制各種進攻性武器,企圖戰時以最小代價破壞大陸機場的“萬劍計劃”就是其中一項。2004年,“萬劍彈”的各子系統和部件完成測試。從2004年底到2006年,臺灣空軍IDF測評隊對“萬劍彈”進行掛載飛行試驗。2006年4月,“萬劍彈”在臺灣導彈試驗場“九鵬飛彈基地”試射成功。2008年7月,有臺灣軍迷拍攝到駐扎臺中清泉崗的空軍247聯隊掛裝“萬劍”測試彈進行戰術測試,并獲臺軍方“低調證實”。據稱,當時“萬劍彈”已進入應用性發展階段,預計2010年定型并投產,后來因IDF升級計劃推遲,“萬劍彈”的量產時間也被推遲。但國民黨“立委”林郁方透露,“萬劍彈”是臺“國防部”斥資近30億元新臺幣研發而成,除可破壞、癱瘓大陸東南沿海的機場跑道外,對部隊集結區、港口裝卸區、導彈及雷達陣地等,也具有極大殺傷力。
盡管臺軍宣稱這項武器系統是“自主研發”,但事實并非如此。臺灣科研人員透露,“萬劍彈”在研制過程中得到了美軍的暗中協助,因此,“萬劍彈”與美制導彈在外形及作戰參數上很相似,長度為4米,彈徑約0.5米,彈翼展開后可達2米,采用GPS全球定位系統制導。按臺軍說法,“萬劍彈”是一種攻擊機場跑道的防區外武器,使用的是子母彈戰斗部,戰斗部內裝有多枚反跑道子彈藥或其他用途的子彈藥,重約1000公斤,其戰斗部的重量約為450公斤,可裝備數量約為120枚的子彈藥,并可根據不同需求設定引爆方式,有的一落地就引爆,可在最短時間內破壞機場跑道;有的有時間間隔,逐次引爆,短則十秒,長則數十分鐘,讓對方機場人員無法在最快時間內修復跑道,延遲對方反擊時間。此外,“萬劍彈”還裝有微型電腦,能對目標的坐標進行自動修正。
不過,島內輿論對于“萬劍彈”的質疑也一直沒有停止過。有島內軍事專家分析稱,“萬劍彈”雖然部分借鑒了西方先進巡航導彈的設計,卻沒有充分繼承它們的隱身設計,增加了被發現的概率,降低了其突防能力;而且隨著近年來干擾GPS的技術日趨增多,“萬劍彈”采用的GPS制導容易被干擾,制導精度也將大打折扣。此外,由于發動機及彈體所限,“萬劍彈”攜帶的子彈藥重量偏小,對跑道的破壞也比較有限,這使臺軍宣揚的“萬劍齊發、無堅不摧”的作戰效果值得懷疑。正因為此,對于此次臺軍高調展示IDF改進版并讓“萬劍彈”公開亮相,有島內分析認為,“萬劍彈”歷經20多年研發,千呼萬喚始出來,如此漫長的歷程足以讓一款設計時先進的武器成為“落后脫節”的代名詞,臺軍如此高調展示,背后動機“令人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