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中山籍援非醫生人數:9人
事跡:2000年6月-2002年6月,由9名中山籍醫生組成的廣東省第二十批援非醫療隊赴非洲赤道幾內亞共和國救死扶傷,圓滿完成國家援非任務。
2000年6月,平均年齡35歲的9名中山籍醫生組成的廣東省第二十批援非醫療隊踏上前往非洲赤道幾內亞共和國的醫療援助征程。在兩年的時間里,他們挽救了許多生命垂危的病人,其中包括該國總統,并獲得總統親自頒發的國家獨立勛章。作為全國援外醫療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代表,醫療隊隊長劉建堯于2013年8月16日受到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接見和祝賀。近日,援非醫療隊隊員相聚中山市東鳳鎮。大家圍坐在一起,說起了他們十幾年前的援外經歷。
當年最大46歲最小28歲
1999年,援外醫生報名的通知下發到中山市陳星海醫院后,43歲的醫務科主任劉建堯婉拒了醫院領導的挽留,報名參加廣東省第二十批援赤道幾內亞醫療隊,并擔任隊長。2000年6月下旬,劉建堯與另外的8名中山醫生、一名翻譯登上去往赤道幾內亞的飛機,隨后被分到赤道幾內亞大陸部分的主要城市巴塔。劉建堯說,當時10名隊員中年齡最大的已經46歲,最小的才28歲。
巴塔是赤道幾內亞最大的城市和經濟首都。雖然對非洲的貧窮落后有一定的思想準備,但巴塔的真實情況和身為經濟首都之間的反差,還是讓隊員們吃驚不小。“不到那里,你怎么都想像不出那里的醫療條件有多差。”據中山博愛醫院婦產科副主任林霞介紹,巴塔醫院的手術室和急救室沒有氧氣,也未通自來水,手術用的器械只有幾把鉗子和手術刀,更別提手術衣。醫院沒有供應室,手術用的器械,他們只能帶回駐地消毒。
第一次為艾滋病人做手術
據了解,赤道幾內亞屬于熱帶雨林氣候,潮濕多雨,瘧疾、傷寒等傳染病經常發生,而當地艾滋病的攜帶率又非常高。到巴塔醫院的第7天,一位患有卵巢腫瘤的病人來到醫院,診斷后確定需要馬上進行手術。但奇怪的是,醫院內的本地醫生卻借著各種理由陸續離開,后來林霞才知道,原來那位病人是艾滋病病毒的攜帶者。怎么辦?不做手術,病人隨時會有生命危險,做手術,又需要承擔很大風險。林霞說,“晚上醫院又停電,黑漆漆的,剛開始做手術特別緊張,后來慢慢經過自己調整,如深呼吸調整啊,告訴自己應該小心啊,多注意一些細節,最后順利地完成了這臺手術。”
在赤道幾內亞兩年來,劉建堯帶領隊員們用高超的醫術治愈了大量的常見病、多發病,挽救了許多生命垂危的病人。
“能活著回來真的不容易”
“工作環境簡陋,生活條件也很艱苦。”林霞稱,巴塔旱季經常停水,晚上洗澡也要分批,有時要等到深夜一兩點鐘。飲用水方面也很成問題,每個星期要到七十多公里外的野外拉水。同時,下午5點當地的商鋪就會關門,晚上也會經常停電,生活很不方便。
據介紹,巴塔的市場上根本沒有新鮮蔬菜賣,當地基本沒有人吃菜,而從喀麥隆進口的蔬菜又爛又貴。于是,醫療隊的成員們只好向當地農民借了塊地,自己動手種菜。林霞說,做夢也沒想到,有朝一日在異國他鄉竟干起了莊稼活。
生活艱苦還在其次,更為可怕的是當地常年蚊子橫行,稍不留神就會得瘧疾病。在赤道幾內亞的兩年間,每個隊員都多次得過瘧疾。中山博愛醫院兒科主任醫師施玉麒介紹,2002年5月她生過一場重病,當時因為“打擺子”引起發高燒,好幾天都降不下來,用藥后對藥物產生過敏,感覺快不行了。施玉麒說,整個醫療隊都急壞了,輪流著24小時照顧她“能活著回來真的不容易。”
總統親自為他們頒發“國家獨立勛章”
劉建堯回憶說,在遠離祖國和親人的兩年時間里,盡管隊員們在精神和肉體上,不可避免地承受著寂寞和孤獨,但是隊員們的相互鼓勵和幫助,使得內心變得更堅強,國家的使命和責任在支撐他們,必須要圓滿完成任務。2002年6月,赤道幾內亞共和國總統奧比昂在總統府親自為即將回國的第20批醫療隊員頒發赤幾“國家獨立勛章”。為此,醫療隊還接到我國衛生部和外交部兩部委聯合發來的賀電和表揚信。
2013年是中國援外醫療隊派遣50周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對全國援外醫療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進行了評選表彰。劉建堯成為接受表彰的59名全國援外醫療工作先進個人中的一名,于2013年8月16日上午,受到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接見和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