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的謠言”是網絡急躁癥發作
馬來西亞航班MH370在3月8日凌晨于途中與地面失去聯系,至今杳無音訊,人們為之祈禱的同時,也在等待這個航班的消息。
時間相對論告訴我們,哪怕是短暫的等待,對于迫切希望知道結果的人來說,也不亞于“度秒如年”。等待的焦慮讓人的想象力臨時活躍起來,人們試圖用想象來彌補真相的缺乏,達到“畫梅止渴”的效果。特別是涉及重大災難的突發事件,政府也不是全知全能的神,所掌握的信息同樣有限,而公眾的信息需求是如此迫不及待,權威部門的愛莫能助為網絡傳言的流行提供了溫床。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信息的“消費”容易饑不擇食,并樂意在第一時間分享自己獲得的信息。
MH370失聯,航空公司信息發布遲緩,乘客家屬焦慮不安。好在公眾的網絡微觀,媒體的即時解讀,將有限的信息在瞬間廣為傳播。與此同時,壞處是這些信息往往真真假假,對于媒介素養差的人來說,在傳播這些信息的時候,難免在信息里添加自己的想象。如此一來,以訛傳訛讓信息更加扭曲。比如天涯有個帖子說失聯航班的乘客安然無恙返還,盡管傳播這樣的謠言往往出發點是善意的。
輿論是公眾聲音的總和,指望輿論理性并不現實,指望在真相缺席的情況下重大突發事件的輿論沒有謠言和傳言,只能是一種善良的愿望罷了。縱觀網絡上有關失聯航班的信息,除去有限的權威信息,以傳言居多。對于這些傳言,批評的聲音不少,而在我看來,這是輿論的常態寫照。
然而,如果整個傳媒和傳媒上的公眾呈現信息的急躁癥,或者說“急躁文化”,這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了一種不夠健康的文化狀態,需要引起全社會的重視。大家越是慌亂,傳言就越是受歡迎,非理性的社會心理,最終不但于事無補,還容易誤導輿論,最終豈不是誤人誤己?
面對傳言,我們能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縮短傳言的生命周期,讓傳言曇花一現。要實現這一點,需要提升公眾的輿論素養——讓更多人認識到輿論發生、傳播的規律,認識到輿論的非理性特性,懂得輿論在真相出現后很快歸于理性。這也是輿論的自我凈化功能。提升公眾的輿論素養,需要真相、知識和經驗的三位一體。在真相未知之時,公眾的知識結構和知識水平以及相關的經驗就顯得很關鍵。就像馬航失聯事件,即便如今真相還遠未現身,但輿論的聲音基本趨于理性。這是因為信息在逐漸增加,知識和經驗幫助我們推測和判斷該事件的走向,那些離譜的傳言也就失去了排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