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霧霾,北京又有新動作。目前,國家和北京的氣象部門正在研究北京的城市風道,正在修訂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將有專門章節闡述城市通道內容,預計相關研究結果將于今年年底發布。
北京首次系統性研究城市風道
2014城市環境國際學術研討會昨日在京舉辦。北京市環科院生態與城市環境研究所所長劉春蘭介紹,針對社會關注的城市風道,目前國家和北京的氣象部門正在研究,研究內容包括哪些地區是北京主導風向的通道、通道應該如何維持等。
她表示,目前北京正在修訂的城市總體規劃中,將有專門的章節闡述城市通道內容,這也是北京首次系統性和全規模地進行相關研究,以前僅局地性和小范圍研究,相關研究結果預計今年年底發布。
據了解,城市風道又叫做城市通風廊道。在靜穩無風、大氣擴散條件差的不利氣象條件下,污染物容易堆積。因此,把郊外的風引進主城區,將霾等污染物吹走成為了備選除霾方式之一。
劉春蘭認為,總體而言,在北京主導風向上,應對建筑物的密度和高度控制留出空間,這對污染物、城市內部熱量和廢棄物疏散等都有作用。
多個城市擬建城市風道除霾
從去年開始,全國部分城市“借風”吹霾的嘗試進入公眾視野。
去年11月,有媒體報道,杭州將要建設巨大的城市風道,把郊外的風引進主城區,以便吹走城市上空的灰霾。隨后,杭州市氣象局相關人士表示,將先完成摸底工作。
同樣是去年,“火爐”武漢為了降溫,一度在城市內外廣泛布綠,建成六條生態綠色走廊。依靠這六條最窄二三公里、最寬十幾公里的“風道”,以達到使武漢夏季最高溫度平均下降1℃至2℃的目標。
此外,上海、南京、株洲、貴陽、紹興、福州等多個城市也紛紛傳出類似聲音,將進行城市風道規劃,作為治理大氣污染的手段之一。
通風除霾 效果幾何?
從霧霾成為熱門詞匯開始,除霾的招數開始百花齊放。從去年開始,在城市建立風道“借風”除霾屢被提起。
去年底,中國氣象局印發《貫徹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根據該方案,2015年,全國各地氣象部門將形成人工影響天氣改善空氣質量作業能力,在重污染天氣條件下能夠采取可行的氣象干預措施,并開展城市規劃氣候可行性論證。
這意味著,明年人們或可通過“借風借雨”來驅除霧霾。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楊保軍認為,北京通過“風道”來減緩霧霾,效果可能有限。
據他介紹,北京以前在規劃時,沒有把“風道”作為主要的考慮因素。北京作為北方城市,主要怕冬天的寒冷,所以規劃選址時以防冷為主。他舉例說,北京的四合院,大門是開在東南方向,背后是墻和房子,以保證冬暖夏涼。
“目前北京城區已經發展到了五六環,現在把風道空出來也很困難。”楊保軍認為,北京空氣差主要因為周邊的重工業和劣質煤影響,加上北京地形屬于小盆地,擴散條件不好。除了產業結構升級和清潔能源等,多種樹,盡可能保留濕地和公園,增加新建設、開發地區的綠化率等,都可以減緩北京霧霾。
另有氣象專家認為,對于污染物的清除,從氣象方面而言有兩種方法,即刮風和下雨(雪)。針對刮風,每個城市都有盛行風向,因此,在城市規劃和建設的過程中,應該盡量避免在盛行風通過的地方高樓林立,相反,應該控制建筑物的密度和高度,增強空氣的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