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鄧小平110周年誕辰紀念日。
8月19日,記者專訪了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采訪地點定在北京的京西賓館,當天,眾多國內知名黨史專家聚集于此,準備參加即將召開的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紀念座談會。
石仲泉告訴澎湃新聞,他這一輩子基本上是在“爬格子”,在中央機關從事理論和黨史的研究。
在石仲泉眾多學術成果之中,《我觀鄧小平》這本書的分量很重。今年的上海書展上,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了該書的增訂本。
在該書中,石仲泉對鄧小平在新時期的功績做出了評價:他糾正了毛澤東的錯誤,撥正了黨前進的航向;開拓了第二次偉大革命,創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
在書中,石仲泉總結了鄧小平在新時期實現的三個“超越”,排在首位的是超越了個人本位觀念的“自我”。
石仲泉認為,鄧小平盡管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不小沖擊,幾起幾落,但他不計較個人的恩恩怨怨。“相反,在社會上資產階級自由化浪潮興起之時,他挺身捍衛毛澤東在黨的歷史上的領袖地位。”石仲泉說。
超越了毛澤東晚年的錯誤,是石仲泉為鄧小平總結的第二個“超越”。石仲泉認為,鄧小平提出要把毛澤東晚年的錯誤和毛澤東思想區別開來,一方面要否定毛澤東晚年的錯誤,一方面要堅持毛澤東思想,這是很不容易的,但又是不能不做的。”
第三個“超越”,是超越了許多傳統的社會主義觀念。石仲泉對鄧小平的這個“超越”評價很高,認為“這一點應該大書特書”。
其中,最為石仲泉推崇的,是十四大提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個理論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這個超越,有些人目前還沒有接受下來。”石仲泉如是評論道。
推進國家治理的過程中,鄧小平在開放經濟,進行改革開放之外,也注重民主制度的建設。石仲泉認為,其中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放權。
在采訪中,石仲泉直言:“為什么會發生‘文化大革命’呢?就是權力過分集中的結果,集體領導和民主制度都受到破壞了,各種迷信、專斷的作風越來越嚴重。”
為了挽救十年動蕩造成的損失,建立更加優良的制度,鄧小平進行了一番改革:結束領導終身制,建立退休制度,培養年輕干部,并恢復成立中央紀委等。這些在石仲泉看來,都是鄧小平智慧的體現。
這些傳統,也延續至今。
習近平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后,在2012年底出外考察首站就選擇了深圳,重溫改革開放之路,被視作向鄧小平致敬。石仲泉認為,這表明習近平將繼續堅定不移地沿著鄧小平路線,繼續推進國家現代化治理。
“解放思想、勇于擔當、艱苦奮斗。”石仲泉認為,這些鄧小平時代樸素的智慧與堅韌,依舊適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如何總結鄧小平的功績?
記者:目前,大家對鄧小平的貢獻,經濟方面談得多,民主法制方面談得少,這方面要如何總結鄧小平的功績?
石仲泉:鄧小平復出之后,就進行了撥亂反正,把過去以階級斗爭為綱,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過去僵化的、半僵化的、封閉的、半封閉的經濟發展模式改為全面進行改革開放。從農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對外開放是全方位的開放。
不僅如此,在 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就對政治的改革、對民主的建設發表了有名的講話——《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提出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工作制度都要進行改革。
社會主義總的說來是個好的制度,但是有很多具體問題需要解決。我們過去在制度方面很不健全,很不完善,特別是權力過分集中。為什么會發生“文化大革命”呢?就是權力過分集中的結果,集體領導和民主制度都受到破壞了,各種迷信、專斷的作風越來越嚴重,于是就發生了“文化大革命”。
毛澤東是一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但是因為我們的制度不健全,他晚年也犯了錯誤,那個時候因為不健全的制度,也沒能制止住他的錯誤。
因此,鄧小平提出,一定要改革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制度,要結束領導終身制,建立退休制度,這就是非常大的改革了,這是推進民主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
記者:你在論證鄧小平與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關系時有提到“集權高效與分權制衡”這一點。在我國,人民民主制度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堅持民主集中制,你認為如今黨做出了哪些創新舉措,來完善分權制衡的機制?
石仲泉:集權與分權,一直是大家很關心的問題。社會主義的優勢是在于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集權的好處,但是集權要有一個度,如果跨越這個度了,那就走向反面,“文革”就是這樣。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制度上的分權很成功。比如說搞“包產到戶”,農民有了自主權,這就是分權。現在搞市場經濟,這也是分權。
在政治生活領域內,也要集權和分權。實話說,在這方面我們過去盡管做了很大努力,但是依然還很不完善,路子還要繼續摸索。
最近紀委系統進行了體制上的改革,強調了上級紀委對下級紀委班子的提名權。省里的紀委直接受中央紀委和地方黨委雙重領導,但是以對中央紀委負責為主,這就很不一樣了,強化了垂直系統,這對地方黨委能夠進行更加有效的監督,這是過去沒有的。
鄧小平如何反腐?
記者:經濟發展過程中是否一定伴隨腐敗?能否避免?
石仲泉:只要有私有制存在就會有腐敗,只要有私有觀念存在就會有腐敗。社會主義按照馬克思的說法,是要消滅私有制,這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我國有兩千多年封建歷史,這個歷史基因不是短期內能夠改變的,是長期起作用的。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封建的東西在起作用,另外還有一百多年的半殖民地歷史,這些不好的東西都在隱性地、顯性地發生作用。所以,社會主義制度是很好的制度,但是我國歷史的影響短期內不會清除。但是作為共產黨人來說,就是要自覺地消除這些負面的東西。
光靠教育是不行的,還要靠制度來保證。一個靠思想教育,一個靠制度,盡量消除這些腐敗的東西。很多官員開始是好樣的,不然無法得到提升,但是上來之后,他自己不注意改造思想觀念的,價值觀念發生了變化,經受不住一些誘惑了,放縱了自己,壞的東西就慢慢膨脹了,開始就很壞的絕對上不來。
所以鄧小平講得很清楚,制度建設是根本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
制度建設也是習近平這一屆中央領導班子正在做的。我國的制度建設漏洞很多,還不健全。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就是要加大制度建設,使制度定型,更加成熟。要實現這個目標任務很艱巨,還有7年時間,就到建黨100周年了,所以時間很緊迫,任重道遠。
記者:鄧小平曾提出了自己設計的黨內監督機制,例如鄧小平在1962年就提出對領導人第一個最重要的監督來自黨委會本身,另一個最重要的監督是要有專門的機構進行鐵面無私的監督檢查。有沒有具體的例子來說明鄧小平是如何健全黨內監督機制的?
石仲泉:鄧小平第三次復出之后,他認為應該健全黨內的監督機構,就恢復成立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這是過去沒有的。
除此之外,他還成立了中央顧問委員會,因為老同志多了,“文化大革命”把他們耽誤了,但他們還想做些工作,既然不能在一線工作,就讓他們擔任顧問的工作。在那時,這兩大委員會都是重量級的,他們對于中央委員會可以起咨詢和監督的作用。
不過,這個中顧委是過渡性的,十四大之后就取消了。鄧小平認為,中顧委不能干預過多,要把握個度,既然年輕干部慢慢成長起來了,就要放手讓他們干。
記者:鄧小平是因為什么原因,意識到培養年輕干部的重要性呢?
石仲泉:1980年8月,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了逐步實現各級干部“四化”的要求,即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年輕化”就排在第二位,說明他很重視。
在他第二次復出之后,周恩來總理病重,由鄧小平主持工作,王洪文對此不服氣,那個時候王洪文是黨的副主席,是做接班人的。但由于鄧小平的能力被大家認可,后來被委以重任。當時王洪文就說:“10年之后再看。”
當時,鄧小平71歲,王洪文40歲。鄧小平說,“我們都老啦,我們一定要找接班人。”鄧小平從那個時候,就開始考慮接班人的問題。
習近平“近平”之路
記者:鄧小平“完整地準確地”繼承了毛澤東思想,例如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等,你認為現在黨有沒有繼續繼承這些優秀傳統呢?
石仲泉:應該說,習近平去年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專門討論了這些問題。現在黨是完全在沿著毛澤東和鄧小平的足跡在推進,并在新時代與時俱進。
習近平一上任,首先到深圳考察,還去了鄧小平的銅像前獻花、植樹。從他上任后的許多做法看,是在繼承和發揚鄧小平的思想作風。我曾做過一個解讀,近平,近平,就是接近鄧小平,向鄧小平致敬。
記者:你能否總結一下,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的一些思考,以及改革開放走到現在,我們還面臨哪些問題和挑戰?
石仲泉:鄧小平對社會主義充滿信心,在初級階段要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堅持不懈的努力,看得很長遠。充滿信心。
目前應當說,我們這幾十年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相當不錯的,沒有發生大的起伏動蕩,基本是平穩的。鄧小平曾說過,相信他的同志們和后人們會堅持這個道路走下去,不會改變。
從目前來說我覺得,要把這個事業繼續向前推進,還是要堅持改革開放,不能動搖,不能碰到什么問題發生反復。
第二是,堅持反腐倡廉,反腐敗斗爭堅持搞下去。黨的形象直接體現在身邊的官員形象怎么樣?貪不貪,是不是為人民服務,兩袖清風。
所以這兩年來,習近平領導的中共中央查處省部級官員有近40個,力度很大。過去從來沒有這么大的力度,有一個查一個。
第三是艱苦奮斗。中央八項規定出臺后,作風改變了,收斂多了。光收斂不夠,還要樹立艱苦奮斗的作風,因為我們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在國家的發展還很不平衡。一定要把艱苦奮斗堅持下去。
記者:在新的全面深化改革時期,我們應該如何從鄧小平身上汲取智慧?
石仲泉:第一是思想解放,要與時俱進。
鄧小平的眼光是很遠大的,這與他十六歲出國留學有很大關系,有開闊的胸懷和視野,所以他就能夠把握大局大勢。
在“文革”時期,江青借“萬噸輪船”批判鄧小平。他覺得好笑,建國這么多年,造個萬噸輪船就驕傲了。這算什么?我出國的時候就是坐萬噸輪船出去的。那是一幕遮天,坐井觀天,在他看來萬噸輪船沒什么了不起的。
所以他說,我們社會制度很好,一定要把外國好的東西都要吸收過來,讓制度更好。要吸收人類一切文明成果,不解放思想不行。
第二是擔當精神。要敢于拍板,要敢于實驗,敢于闖。
沒有冒的精神,就干不成大事走不了新路。那個時期不少官員,高級官員都缺乏敢于闖、敢于冒的精神,要100%的正確才能辦事。
鄧小平從來不這么認為。他說,發現錯了改就是了,沒什么了不起。現在我們改革進入了深水區,進入了攻堅階段,更需要這種闖的精神。闖,就要有擔當的精神,不能前怕狼后怕虎。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錯過了就晚了。
第三是艱苦奮斗。改革開放發展到今天是當初沒有想到的。
三十多年后,我們的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但是,我們的人均還很落后,所以要艱苦奮斗,不能沾沾自喜!要看到我們的不足,貧富差距問題、貪腐問題都需要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