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倒地居然沒人敢扶,想想就覺得特別難受。”昨天清晨,市民劉先生在團結湖公園附近偶遇一位老人倒地昏迷,心急如焚的他一邊呼救一邊報警,但路過的行人卻沒人施以援手。急救人員和民警趕到現場時,老人已經不幸離世。
遇到老人倒地,路人該不該扶呢?據急救人員介紹,對于沒有急救常識的普通人,在無法判斷病人病因的情況下,不建議在發生意外時對病人進行隨意搬動,應該第一時間撥打急救電話。
事件
老人街頭突然倒地 路人呼救無人響應
昨天清晨5時20分許,家住團結湖的劉先生在外出經過團結湖公園東門外附近時,跟在他身后不到一米的一位白發老人突然倒地昏迷不醒。劉先生顧不上多想,趕緊蹲下來輕輕地拍了拍老人的后背。“老人看起來有七八十歲,頭發都已經白了。我問他能不能說話他也沒反應,我當時就著急了。”劉先生說,他一直招手示意路人上前幫忙,可是不少經過此地的路人都只是低頭看看,劉先生急忙撥打了110報警求助。
劉先生回憶稱,從他報警到等民警和急救人員出現,他多次揮手要求過往路人幫忙施救,但卻無人幫忙。急救人員到達現場后開始對老人進行施救,但最終老人還是不幸離世。
據了解,急救醫生進行查看后發現,倒地老人已現尸斑,說明已經死亡一定時間,無法搶救回來。北京青年報記者從朝陽警方了解到,經過初步調查,已排除刑事案件的可能。確認老人死亡后,民警聯系了法醫部門,由他們過來將老人遺體運走。
“我回家后就在想,我今年也58歲了,人老了很容易遇到這樣的事,要是沒人能搭把手,想想都覺得特別難受。”劉先生說,或許即使有路人幫忙,也不一定能救回老人,但至少能讓他感到心里好受一點。
現場回訪
多人稱如遇老人倒地不敢直接扶
昨天中午,北青報記者來到事發地點發現,老人趟地的位置位于馬路邊的人行道上,由于距離事發時間已經過去數個小時,現場已經被清理。在路旁擺攤賣水果的一名小販說,早上5時許他在擺攤時發現人行道上有人倒在地上,旁邊還有一名中年男子在施救,此外他再也沒看到有人上前施救,“當時我的攤上就我一個人,也幫不了忙,我就看了不到兩分鐘就趕緊回攤位上了。”
在距離事發地不遠的一個飯館里,一位服務員稱,早上他來上班時就看到有老人躺在了地上。“當時有一個男的在他身邊報警,我以為老人就只是生病了,沒想到人最后還是沒了。”服務員說,當時他看到施救的男子在招手求助,但他沒有上前幫忙,“我也不懂怎么救人,萬一幫了倒忙還把人給害了。”
隨后,北青報記者又隨機采訪了10余名路人,其中僅有兩名女士和一名男士稱自己遇到這樣的事情會去扶老人,其他人均表示會撥打急救電話求助,但都不敢直接去扶老人。
醫生說法
扶與不扶 關鍵看急救技巧
據急救醫生介紹,猝死絕大多數都是由急性心肌梗死導致的,所以這名倒地老人的死亡原因可以初步判斷為急性心梗發作,但具體死亡原因還得由法醫檢驗后進行判定。
當心肌梗死患者病發時,就算周邊人員撥打電話再及時,一般情況下醫護人員也無法在黃金時段內趕到現場搶救病人。因此,如果市民能掌握現場救護的常識和基本操作技能,情況就會好很多。不過,對于沒有急救常識的普通人,在無法判斷病人病因的情況下,急救醫生并不建議在發生意外時對病人進行隨意搬動,應該第一時間撥打急救電話,請專業醫生到場處置,醫生會根據病人癥狀采取相應措施。
急救常識
“黃金4分鐘”最關鍵
急救醫生表示,維持一個人“生存鏈”的關鍵是“黃金4分鐘”,即意外發生后,第一目擊者要在4分鐘內,開始實行心肺復蘇操作,最大限度地維持患者的血液循環和呼吸過程,等待專業人員和搶救設備的到達。醫學研究表明,如果出現呼吸、心跳驟停,人的腦細胞在常溫下對缺氧的耐受極限通常為4分鐘,超過4到6分鐘,腦部損傷就不可逆轉;超過8分鐘,搶救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超過15分鐘,搶救成功的機會幾乎為零。
急救醫生介紹說,如果遇到呼吸停止的患者,應立即進行人工呼吸。首先,讓傷病員仰臥,將頭后仰,確保呼吸道暢通。若口內有血塊、嘔吐物等異物,應盡快取出。隨后做人工呼吸:搶救者先深吸一口氣,然后捏住患者的鼻子,口對口像吹氣球一樣為其送氣,注意不要漏氣。每隔5秒吹一次氣,反復進行。
如果遇心跳停止患者,應立即進行心臟按壓。先讓患者躺在硬板床或平整的地上,解開其上衣,搶救者將一只手的掌根置于其胸骨下三分之一的位置,另一只手重疊壓在手背上。搶救者兩臂保持垂直,以上身的重量連續向下按壓,頻率為每分鐘70次左右。按壓時,用力要適中。對于心跳呼吸全無患者,則應立即進行心肺復蘇。實施心肺復蘇時,首先用拳頭有節奏地用力叩擊患者前胸左乳頭內側的心臟部位2至3次,若脈搏仍未恢復搏動,應立即連續做4次口對口人工呼吸,接著再做胸外心臟按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