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慶明長城“增壽” 修繕首次發現崇禎七年磚瓦等物 延長修筑終止年代 刷新文字記載史
今年是延慶長城修繕的重要一年,多段長城得到有效保護。
日前,在延慶現存明代長城最長的八達嶺鎮修繕現場,工作人員清理坍塌的城墻時發現多塊崇禎七年的磚瓦及敵樓等。磚瓦的發現意味著明長城延慶段的近200年修筑歷史又被延長13年,延慶有確切文字記載的長城修筑史被刷新。
延慶縣文物管理所的程所長告訴記者,這些文物是迄今為止在長城修繕中的首次發現,對于研究長城的歷史,有較高的文獻價值。
今年,明代長城延慶縣段修筑長度約4400余米,包括九眼樓段、石峽關段、殘長城段等6處。
這些搶修項目將全部于今年10月底完成。
清400多方土石發現菱形敵樓
此次率先修繕的地段是八達嶺鎮地段長城上的80-84號敵樓段,修繕項目包括1000余米墻體和5座敵樓,將后代人為拆改和自然因素所致的損毀按傳統工藝進行修繕,使國保長城的保護情況得到徹底改善。
在修繕清理遺址工作中,工人們在墻體上發現一座敵樓遺存。經文物部門現場確認,該遺存符合明代長城敵樓的建筑結構特點,應是一座殘存的敵樓。
由于年久失修或是其他原因,這座敵樓坍塌后被荒草和雜物所掩埋,在2008年的長城調查和該項目的前期測繪中沒有被發現。
本次修繕中,工人們清理了400多立方米的土和碎磚石后才見到了它的面貌——敵樓南面殘高近4米,北面殘高2米多,位于81號至83號敵樓間。
據悉,敵樓基本上都修筑在長城的邊墻上,但是在81號到83號敵樓間的墻體上并沒有敵樓,而是在獨立于墻外的位置修建有一座菱形敵樓。它的修筑可能是因當時特殊的軍事需要決定的。
出土帶字瓦當長城修筑延13年
除了遺存敵樓,在敵樓的清理過程中還發現了帶有“重崇修”文字的瓦當和帶“年禎七”文字的滴水,其含義應為“崇禎七年重修”。
據介紹,明代延慶有確切文字記載的長城修筑從景泰初年開始,一直延續到天啟初年(1621年),斷斷續續近200年。但從新出土建筑構件所記載的信息來看,這段史料的記載是不準確的,說明延慶縣境內的明長城修繕至少持續到了明崇禎年間。
磚瓦的發現意味著明長城延慶段的近200年修筑歷史又被延長13年,延慶有確切文字記載的長城修筑史被刷新。
程所長介紹,這種明確刻有年號的建筑構件在延慶縣境內長城中尚屬首次發現,這些新發現為延慶縣明代長城的研究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實物資料。
在73-76樓修繕工地工人們發現了一塊長城分修殘碑及近20枚石雷;在大莊科段長城修繕現場發現了一塊完好的長城分修碑和刻有“諸”、“安”等字樣的磚,從碑文中可以明確顯示修建這段長城時有1800人參建,以及這兩段長城的修建歷史和過程。
多知道點兒
中國長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董耀會上午向記者表示,明崇禎年間,清兵多次攻入長城,對明長城沿線構成巨大威脅。
特別是幾次從宣府鎮攻入長城后,兵臨今天的北京延慶地區,直接威脅到京城的安全,所以明崇禎年間非常重視這一帶長城的修建和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