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兩名20出頭的川籍小伙投身部隊,開始了軍旅生涯。如今,當年的小伙已經老去,臉上也刻下一道道深深淺淺的“溝壑”。
9月14日早上,兩位同是黃埔軍校畢業的抗戰老兵,102歲的李仕安以及103歲的吳大衛,在抗日志愿者的幫助下,相聚于成都肖家河沿街一小區內。回憶起當年熱血抗戰的往事,兩位老戰士無盡感慨。
坐著輪椅
百旬老人來蓉會友
“來了,來了!”14日上午9點,看著坐在輪椅上緩緩靠近的吳大衛老人,李仕安心情難以平靜。
“你好啊!”“還是你要精神些!”老人之間沒有多余的寒暄,只有兩雙布滿皺紋的雙手緊緊地握在一起。雖然兩位老人在這之前從未見過面,但卻是一見如故。
102歲的李仕安畢業于黃埔軍校成都校區第十期,曾任國民革命軍24軍司令部上校參謀;103歲的吳大衛則畢業于黃埔軍校南京校區第十期,曾任202師上校軍械組長。兩人雖同為黃埔十期畢業,但因為校區不同,也就素未謀面。
在得知還有黃埔十期的戰友健在時,吳大衛雖已行動不便,雙耳也失聰,心里仍然惦記著昔日戰友,“希望有生之年還能見上一面”。
“在得知今天能見到李老時,從昨晚就開始激動了,很早就起來了,一直在問什么時候過去,這么多年也難得見他這么高興。”吳老的家人說,由于志愿者的幫助,13日103歲的吳大衛不辭290余公里的路程奔波,從瀘州納溪來到成都了卻心愿。
回憶往事
曾營救美軍飛行員
老兵相見,話題最多的還是當年的崢嶸歲月。李仕安講起他營救美國飛虎隊機組成員的故事。
1944年,一架美國“飛虎隊”的B-29飛機在涼山的雷波縣境內月兒坡墜毀,飛機上11名成員下落不明。由于戰事緊張,失事地點的地形、民情又錯綜復雜,救援一時難以展開。時任寧西特區(現普格縣)縣長的李仕安,由于是彝族出身,對當地戰況、地形又極為熟悉。上級便挑選李仕安與美軍穆倫少校等人一同前往月兒坡搜救機組成員。根據當地情況,李仕安一行決定先坐飛機飛越“駝峰”國際航線,從西昌飛抵印度,再由印度飛回昆明,又從昆明穿越山區和金沙江,一番艱難險阻后,到達飛機失事地點。
“當時飛機墜毀,一片林子的樹木都倒掉了,地上也留下了一個近10米的坑,飛機碎片散了一地。”李老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仍是唏噓不已。幸運的是,當時11位機組人員,因為及時跳傘,免去一難。被當地土司安登文發現后,請到了家里安頓。之后,在李仕安的帶領下,機組和救援人員都安全重返部隊。
性情
李老見面頭晚還飲酒
當志愿者拿出當年的照片時,兩位老人湊近照片,仔細看了良久。“有些都記不清了,認識的也都不在了。”李老說,現在還能見上戰友,感覺很親切,就像回到了當年。
李仕安老人還哼唱起歌。隨著時間的流逝,昔日的崢嶸歲月漸漸遠去,兩名經歷血雨腥風的老戰士,如今過著平靜安詳的晚年生活。當記者問起李仕安老人長壽的秘訣時?他笑呵呵地說,沒有什么秘訣。“平時煙酒茶還是都要,生活就是隨性嘛。”
“沒想到,還能見到當年黃埔十期的同窗。”李仕安的二兒子說,老人頭一天晚上還高興地多喝了幾杯酒。“我回來的時候他都醉了。”“我們應該讓更多的人知道他們,那段川人抗戰的歷史不能被時間帶走了。”四川抗日老兵救助會會長楊紅雷長年致力于尋找幫助在川抗戰老兵。但令他憂心的是,如同李仕安和吳大衛這樣的老人已經越來越少,“我們統計的已經不到900人,而且幾乎每周都要送走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