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35S多用途戰斗機近來再度成為中俄軍貿相關新聞的主角。圍繞該機的研制歷程及性能特點,俄方總設計師給出了頗具參考價值的點評。
英國《簡氏防務周刊》近日刊發題為《俄企業期望加強與中國的業務》的文章,稱在即將舉行的2014年珠海航展上,俄羅斯聯合飛機制造公司(OAK)計劃展示蘇-35S“超側衛”戰斗機,隨行的是一個由俄政府和航空航天系統官員組成的高級別代表團。更令人關注的是,包括俄副總理羅戈津在內的高級官員透露,對華出售蘇-35S的談判即將取得重大進展。各國軍事觀察家相信,類似表態的意義在于,“這是此項軍售談妥的更明確的信號”。
就可能落戶中國的蘇-35S,外界到底對這款被形容為“4 ”代的戰機有多少了解?由于該機仍沿用蘇-27家族的傳統布局,不少人總感覺它跟不上以追求隱身特性為時髦的戰機設計思潮,那么,俄羅斯人是如何看待蘇-35S的呢?
最近,蘇-35S總設計師伊格爾·德明接受俄媒體專訪,披露了該機的發展歷程、設計思想轉變、以及上世紀90年代驚鴻一瞥的三翼面蘇-35(最初稱蘇-27M)、蘇-30系列和今天的蘇-35S之間的血緣關系,對軍事愛好者了解蘇-35S能起到指導作用。
人機交互功能全面進化
德明告訴俄國防部機關報《紅星報》,蘇-35的編號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用過,當時系指代蘇霍伊設計局首次試制的單座三翼面多用途戰機。不過,其測試進度受蘇聯解體影響,走走停停,最終在90年代中期被凍結,只有少量試驗樣機留了下來。
該項目的失敗,原因之一是人機交互界面的設計不太成功。第一代蘇-35最初打算用信息管理系統取代傳統多用途戰機的第二名后艙飛行員(即武器控制員,西方稱“武器管制官”)。但在操作時,飛行員仍然需要在多用途控制面板(MFPU)中選定具體作戰情境,設定有關參數以及工作模式,然后,電腦才能根據這些信息進行輔助操作。由于每種情境下都有好幾頁信息要編輯,飛行員勢必無法專心駕駛飛機,該方案未被俄羅斯軍方接受。
正如俄羅斯諺語所說:“能力和肌肉一樣,要鍛煉才能成長。”此后十余年間,通過開發制造蘇-30系列多用途戰斗機以及第五代前線航空兵綜合系統(T-50),蘇霍伊的設計師掌握了大量技術訣竅,遂決定再次嘗試開發單座多用途戰機。這類飛機除了體現更高的技術水平,也比雙座型具備更好的飛行性能,機內空間同樣較雙座型寬裕。
蘇-35S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由多任務計算機構成中央運算系統,負責統籌傳感器與外圍系統的信息,向飛行員提供人工智能的支持。以往,每個機載系統有各自的電腦,而在蘇-35S上,子系統僅保留初步資料處理能力,信息處理與決策完全由中央電腦負責。這種新體制的引入,令該機完全可以排除后艙飛行員,將絕大多數飛行與作戰任務自動化。
零部件不依賴外國供貨
蘇-35S集成了俄羅斯目前幾乎所有的機載火控及武器系統,在空對空模式下可以發現400公里之外的目標,追蹤30個并打擊其中8個。機頭的光電系統附有紅外與電視頻道,確保飛機能在復雜氣候條件、視線不良時持續作戰并降落在無照明跑道上,甚至不排除實施全自動降落。作為單座飛機,蘇-35S一并取消了部分蘇-30系列飛機的前翼與機背減速板,氣動效率更佳;取消機背減速板還進一步增大了內部空間,能多裝兩噸燃油。
該機搭載的AL-41F1S渦扇發動機與推力矢量控制系統及綜合控制系統實現局部集成,加上高度-速度參數測量系統,能自動計算出飛行控制所需信息,令飛機可以全自動駕駛。德明表示:“簡單地說,飛機在取得傳感器數據后,不光能求得自身位置,還能給定飛行路徑,包括作戰模式下的路徑;在目標已知的情況下,飛機可以自行解算出最佳航路,徑直逼近目標,在此過程中,飛行員不必操縱飛機,而可以專心瞄準或操作信息管理系統。”
新型導航系統也在蘇-35S上得到應用。如激光陀螺儀,首先被用于印度的蘇-30MKI,不過是法國貨,蘇-35S的激光陀螺儀則是俄羅斯自行研發,且性能超過外國產品。與機械陀螺儀相比,蘇-35S的激光陀螺儀的定位誤差由6~10公里降至1.6公里。
德明以前瞻性的眼光指出,蘇-35S與T-50將進一步帶動科技產業的發展。例如,為了研制上述新型激光陀螺儀,需要新的生產設備與專業人員,并由莫斯科大學的科學家編寫配套軟件。激光陀螺儀還可以用在航天工程等領域,可以說帶動了產業發展。在當下的環境中,蘇-35S與T-50堅持不用外國產品,所有零件均為俄羅斯自制,大大有助于提升工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