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步入依法治國新階段”“中共踏上治國理政新起點”……隨著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文于28日發表,世界對中國依法治國努力的關注達到新高點。透過《決定》勾畫的宏偉藍圖和諸多具體措施,一個前所未有的“法治中國”的清晰形象呈現在世界眼前。《決定》公布同一天,中國還公布了“軍中最大老虎”徐才厚涉嫌受賄犯罪案移送審查起訴的消息,這被視做中國反腐不留死角、解放軍也必須受到法律約束的有力證據。在承認中國法治大跨步的同時,也有一些習慣戴著有色眼鏡的西方媒體難掩失望,因為中國的法治與它們所期望的不一樣,依法治國并沒有削弱中共的領導。有的媒體甚至毫不掩飾地宣稱,中國應該追求摳掉“社會主義”的“法治”。這種充滿偏見、無視中國國情的牢騷顯然是一廂情愿。美國《世界日報》稱,中國人不可能完全換血,移植西方法治傳統。
“最徹底的法治大檢查”
“中國追求黨領導下的更好法治體系”,美國廣播公司28日以此為題稱,中國執政的共產黨制定了旨在改善本國法治體系的指導方針,同時表示將通過法治加強黨的領導。擁有205名委員的中央委員會上周開會討論明年工作重點后,關于如何依法治國的《決定》全文周二公布。文件表示,中國必須改善法治體系,但須在黨的領導下進行。文件還表示,要設立憲法日,加強監督制度,確保憲法正確實施。建立行政機關內部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以維護公平正義,增強公眾信任。
“《決定》宣布的內容是中共所做出的最徹底的法治大檢查,以應對從政府干涉到市場公平到民法制定等所有問題。”美國《商業周刊》稱,中共制定方案,以使法庭擺脫外界干預,為反腐行動增加砝碼。一些具體措施包括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對腐敗官員予以更嚴厲懲罰等。這次會議結果體現了習近平主席整頓深受省級和市級官員影響、受腐敗困擾的法治體系的最新努力。德國新聞電視臺29日稱,《決定》是四中全會制定的依法治國戰略的具體解釋,指明了依法治國的方向和內容,中國步入依法治國新階段。這一文件表明,中共希望通過法治加強黨的領導地位,維護公平正義,增強公眾信賴。
反腐是不少外媒報道《決定》的切入點。路透社28日稱,十八大以來,中共反腐力度明顯加強,伴隨著中央巡視組持續加大巡視檢查力度,各地落馬的官員不斷。《決定》提出加強重點領域立法方面,加快推進反腐敗國家立法。新加坡《聯合早報》29日說,《反腐敗法》被認為是反腐治本的一個重要標志。《決定》要求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堅決遏制和預防腐敗現象;完善懲治貪污賄賂犯罪法律制度,把賄賂犯罪對象由財物擴大為財物和其他財產性利益。
香港《東方日報》29日稱,《決定》要求公職人員在就職時須公開向憲法宣誓。政府將完善內部監督和問責機制,健全責令公開道歉和罷免等問責方式和程序,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對法律懷有敬畏之心。香港《南華早報》29日刊發的一篇評論文章說,憲法是法治的基礎,政府將依據憲法治理國家,憲法被置于治國理政的前沿。毫無疑問,這是四中全會的重要成就。
“中共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文件,展現大陸政府堅定全面推進法治的決心,將作為今后‘中國夢’的施政準則,其對大陸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勢必造成非常深遠的影響,后續發展備受關注。”臺灣《經濟日報》29日在社論中這樣評價《決定》的意義。新加坡《聯合早報》29日稱,受訪學者認為,《決定》這份綱領性文件揭開了中國法治嶄新的一頁,并解決了“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如何統一的基本問題。中國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許耀桐說,《決定》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講法治的文件。從古代到近代,從封建社會到1949年中共建國,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前,中國長期以來都是在人治。甚至在改革開放以后,仍然可以看到人治的深厚痕跡。如今,領導層依法治國的方向十分明確和清晰,提出的措施也非常得力,開創了中國法治化的新時代。
中國法治不可能移植西方
在分析人士看來,《決定》將影響包括中國未來發展在內的方方面面。德國《世界報》稱,目前中國經濟正在痛苦轉型,出現經濟泡沫、地方債務、影子銀行和創新不足等問題,許多是地方行政過多干預,存在腐敗和不公平競爭等問題。《決定》對中國市場經濟運行關系重大。美國彭博社28日稱,文件的部分細節回應了企業組織關于中國“打擊在華經營外企”的關切,中國近來一些調查指向微軟等外企。中共還表明無意向香港示威者做出任何讓步。《決定》稱,中國反對外部勢力干預港澳事務。
在輿論普遍聚焦中國法治進步的同時,一些西方媒體依然戴著有色眼鏡挑刺,它們的邏輯是,中國的法治與西方不同。法新社28日將“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稱為中共重申自己高于司法體系的地位。文章稱,執政黨把四中全會稱為司法體制改革的關鍵發展,并以“法治”作為會議主題。不過專家提醒說,在中國,法治這個詞是指進一步加強執政黨的集中控制,而不是西方國家的分權和法律高于政治。《日本時報》稱,一直積極推進反腐的中共領導人似乎希望通過依法治國進一步加強群眾的向心力。不過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那就是引領司法體系改革的黨會位居法律之上。
英國《金融時報》的一篇評論文章甚至赤裸宣稱,“社會主義法治”是一個政治矛盾,中國應該追求“法治”,把“社會主義”去除。
“這說明西方媒體還是不了解中國的歷史和現實,仍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待中國。”中國社科院政治學所研究員馮鉞對《環球時報》說,在中國,法治這個詞不會像西方所形容的那樣是為了進一步加強黨的集權控制,“因為我們早就強調過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活動”。這一點將會越來越深入人心。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院長喻中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法治有多種模式,西方的法治有西方的邏輯,中國的法治有中國自身的邏輯。中國的法治與黨的領導密不可分,相互統一。四中全會的決定把依法治國推向了一個更加廣闊的領域,無論是國家、社會還是政黨,都納入到法治的軌道上來。
美國華文媒體《世界日報》29日稱,西方絕對主義的精神不符合中國人崇尚的中庸之道,也不符合實事求是的求變精神。中國人不可能完全換血,移植西方法治傳統。法國《歐洲時報》29日稱,持不同觀點的媒體或觀察家對此不管是褒是貶,是抑是揚,有一點已經成為一個毋庸置疑的現實:“依法治國”將成為當今中國的主流趨勢。
徐才厚案令從嚴治軍受關注
《決定》全文公布同一天,中國還公布了徐才厚涉嫌受賄犯罪案件偵查終結,移送審查起訴的消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29日稱,中國軍隊的最大老虎徐才厚承認受賄,數額特別巨大,他也是中國新一屆領導人反腐戰以來下臺的最高軍隊將領。徐才厚被開除出黨,開除軍籍,取消上將軍銜。《紐約時報》29日稱,中國近年來影響最大的軍隊腐敗丑聞開始移交司法。在2012年底卸任前,徐才厚曾是中央軍委副主席,也是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此前負責國內安全事務的周永康是目前唯一一個接受調查且級別高于徐才厚的人。
“北京要從嚴治軍,此舉被視為加強法治工作的一部分。”《華爾街日報》稱,中共周二公布的《決定》表示要依法治軍從嚴治軍,健全軍事法治工作體制,完善軍事審判、檢察制度,這也是黨加強法治工作的組成部分。《南華早報》稱,起訴徐才厚是中共清除腐敗方面最大膽的行動之一,此前許多人曾經認為,鑒于徐才厚已經得了絕癥,因此會放他一馬。通過堅持追究徐才厚,中國領導人向外界發出了決心鏟除軍中腐敗的強烈信號。
韓國《東亞日報》29日稱,目前全世界都在掀起反腐敗的浪潮,而中國最近的舉動尤其顯眼。中國進入新領導體制后,已經有55名省部級以上高官因為腐敗下臺接受調查,還有18萬名黨員因為各種違反黨紀的行為接受處分。特別是今年7月,中國公布了對前政治局常委周永康立案調查的決定,打破了以往“刑不入常”的傳聞。不少分析認為,中國政府目前這種“老虎蒼蠅一起打”的反腐敗浪潮,并不是一次性的政治運動,而是一種持續性的行為。“德國之聲”29日以“中國最高檢明確舉報人享有受保護權利”為題說,中國最高檢近日印發新修訂的《人民檢察院舉報工作規定》,明確指出揭發涉嫌腐敗及其他涉嫌犯罪行為的舉報人享有受保護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