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訊 在“占中”大出風頭的激進學生組織“學聯”爆發內亂。一班不滿“學聯”秘書處騎劫各大院校意愿的香港大學學生組成“港大學生會退出“學聯”關注組”,并爭取在2月9日至13日舉行校內公投,期望港大學生會脫離“學聯”后可取而代之成為學界新領袖。關注組狠批“學聯”從不公開工作及財務報告,缺乏透明度,權力不受制衡,在“占中”期間又成立“中央決策小組”排拒部分院校代表,更多次作出錯誤的政治決定。
港大學生會評議會早前通過決議在下月9日至13日舉行公投,決定學生會是否退出“學聯”。評議會“學聯”代表團昨日與港大學生會退出“學聯”關注組在港大校園合辦“港大學生會退出‘學聯’論壇”,超過50名港大學生出席。港大文學院三年級學生、曾擔任學生會評議員的“退聯”關注組代表吳偉嘉炮轟“學聯”多項“罪狀”,包括秘書處權力過大、沒有認受性、缺乏透明度等。
指“學聯”秘書處濫權
吳偉嘉認為,“學聯”透明度低,從不公開工作及財務報告,且與部分政黨如社民連等特別相熟,意識形態單一僵固,港大學生會退出“學聯”后掣肘會更少,可以另一種形式投入學運,成為學界領導。
吳偉嘉批評,“學聯”是八大院校的溝通平臺,卻設有存在目的成疑的秘書處,這個聲稱只負責執行院校決定的中央行政機關權力卻十分大,可以制定年度計劃、財政預算、投票、決策,只要秘書處濫權,便可騎劫各大學生會。周永康辯稱,“學聯”采用共識制決定立場,只要有一間院校不同意,“學聯”就不可用“學聯”名義代表院校表達立場。吳偉嘉反駁,“占中”期間“學聯”并無召開常委會,只將決策以WhatsApp、Facebook等通訊軟件通知常委,沒有人反對就當作通過,既不守會章,又沒有會議記錄,共識制名存實亡。他指出,“學聯”在“占中”期間更曾設立“中央決策小組”,小組內有秘書處成員,卻竟未有包括所有院校代表,他擔心若情況持續,下次小組或會排拒港大代表。港大學生會會長梁麗幗說,沒有開會是因為“占中”時常委工作繁重,成立小組則是由于“占中”爆發后常委分散在不同占領區,辯稱小組只存在不足一星期,而且做任何決策時都會征詢常委意見。
吳偉嘉表示,“學聯”秘書長多由高年級同學擔任,令秘書長可左右有決策權的常委,形成“秘書處強勢,院校弱勢”的情況。周永康稱,自己職位與聯合國秘書長相若,要得到院校授權后才可代表院校執行工作及發言,又說若院校代表不滿意,可向他提出不信任動議。
梁麗幗認多次犯錯
另一關注組成員李啟迪則批評,“學聯”在去年11月27日舉行升級會議,卻將行動定性為“象征式行動”,不抱成功的希望,消息又被散播到主流媒體,結果在11月30日的包圍政總行動導致多名學生頭破血流。吳偉嘉補充,該升級會議在“學聯”會所舉行,但竟有“街外人”出席并投票。梁麗幗聲稱“學聯”當時是評估升級行動失敗機率很高,不是故意失敗。她與周永康承認“學聯”在“占中”期間多次作出錯誤政治決定,李啟迪批評,正正因為“學聯”制度不完善才導致多次政治失誤。
家長冀回歸教育
對于港大學生會退出“學聯”關注組批評“學聯”騎劫院校意愿,觀塘家長教師會聯會主席奚炳松表示同意,認為“學聯”不應將自己訴求代替所有學生的聲音,并坦言“學聯”與普遍大學生的訴求脫軌,““學聯”的決定都是自己內部決策,沒有做過公投。”
奚炳松認為,教育始終應該回歸教育,學界可以有自己聲音,但不應只單單為政治發聲。他直言,“學聯”、學民思潮及教協等組織已脫離教育組織的應有范疇,變成純粹表達政治的組織。
奚炳松說,很高興有學生提出““學聯”不代表我”,希望港大學生會脫離“學聯”后可回歸教育,但他擔心港大學生會會被個別人士騎劫,成為與“學聯”、學民思潮并列的激進學生組織。他明白學生追求民主的決心,但同時希望他們思考什么行動才是真正對香港有益,而不是破壞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