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晚,微信朋友圈被一張“環衛工希望大家少放鞭炮讓他們早回家”的照片刷屏,誰知這樣一張走心的照片,在互聯網上傳著傳著就變了味。昨天,記者走訪了主城一些環衛工,得知這兩天突然有許多人關心自己,連續十多年大年夜都在值班的環衛工吳傳蘭和楊德鳳說,“我們很欣慰。委屈也談不上。”
網上瘋傳溫暖倡議
“春節,當你享受團圓,不少環衛工直接在路邊過年。”
截至昨日下午4點,微博上“少放鞭炮讓環衛工回家”的話題討論被閱讀2490萬次,網友留言6.8萬條。
最早發出的一張照片中,兩名上了年紀的環衛工站在馬路上,舉著一塊寫有“年青人,少放點鞭炮!讓我老伴早回家過年!謝謝體諒!”的心愿卡。
“我的朋友圈里面至少有五六個人都轉發了。”27歲的黎寒給轉發這張照片的所有朋友點了贊。但到了前晚11點多,伴隨這張照片出現的另一張照片,讓黎寒覺得這事開始變味:一個老人坐在賣鞭炮的小攤前,圖片上還有一句話:“都不買鞭炮我咋辦,我也是老頭。”
接下來,網上開始出現各種惡搞:公交司機希望大家過年不要坐公交車了,這樣他就可以早點回家;醫生希望大家過年不要生病,這樣他就可以早點回家;空乘希望市民少買張機票,讓他早點回家過年;央視主持人朱軍和董卿“希望”年輕人少看會兒春晚,讓他們早回家過年……
記者搜索發現,這段時間倡議“少放鞭炮讓環衛工回家”的微博不少,1月30日,@央視新聞發布了一條“讓環衛工早回家”的微博,并配上了這樣一句話:春節,當你享受團圓,不少環衛工直接在路邊過年。
她十年除夕掃鞭炮
“網友的關心我很欣慰,但做了這個工作,就該盡責。”
昨天下午兩點,40歲的楊德鳳正在渝中區上清寺中山四路清掃,吃午飯的時候,年輕同事和她說起環衛工拿心愿卡的事。在同事眼里,楊德鳳是最有發言權的人,“她是這邊的分隊長,這十年的年三十,她都在值班。”
楊德鳳二十出頭就加入了當時的上清寺環衛所,干了幾年成了分隊長,從此每年的年三十晚上到初一的凌晨,她不是在學田灣菜市場門口的空壩子,就是在嘉濱路的燃放點。
一百多平方米的空壩子,是渝中區每年人數最多的燃放點之一,平日一個清潔工就夠了,可每年初一凌晨,楊德鳳都得帶著另外9個同事,用上三個小時才能把這里清理干凈。“這幾年燃放的總數在減少,但是去年菜市場這個空壩壩,三十那天晚上掃出來15噸垃圾。”
對于網上瘋傳的“請讓我老伴兒早點回家過年”。楊德鳳覺得很欣慰,她說做了這個工作,就應該盡責任,“三十晚上又不止我們值班,警察、開公交的不都值班嗎?每一個工作不都有它特殊的地方嗎?”
雖然心態平和,但楊德鳳心里還是有個小小愿望,她希望市民們能少殺一點“回馬槍”,這樣才有真正讓她早下班的可能,“有些人放完了覺得不盡興,凌晨兩三點又回來了。”這樣除了增加清潔工的負擔,還有很大的危險,當時各種清潔車都進場了,“人又多,很危險。”
她年初一五點上路
“前幾年,常遇到沒爆完的火炮,一下子炸在腳下,鞋底都能炸爛。”
沙坪壩瓷器口環衛所的環衛工們,每年大年初一早上5點就會走上沙濱路開始清掃,一般8點多才會結束。
“特別是瓷器口觀景平臺到高家花園一路,煙花的垃圾多得看不見路,掃都掃不動。”
連著13年的大年初一,五十多歲的吳傳蘭都會在凌晨5點出現在這條“掃都掃不動”的路上。對于吳傳蘭和同事們來說,這條路已經很熟了,但初一早上還是要特別小心,“前幾年,常遇到沒爆完的火炮,一下子炸在腳下,鞋底都能炸爛。”兩年前,吳傳蘭一個同事用手去搬大型煙花留下的煙花桶,結果沒有燃盡的煙花炸在手上,幸虧躲閃及時。
吳傳蘭覺得,要說工作量,其實這兩年輕松很多,但如果燃放煙花爆竹的市民能夠小心一點,離開以前檢查一下是否有未燃盡的煙花或鞭炮,她們的初一和新年,也就能過得更安心一點。
不管是“讓環衛工早點回家”這樣的倡議,還是像重慶華南城一樣給環衛工送溫暖,它們的初衷,都是基于關心和尊重。就像網友說的:一年辛苦下來,過年開心真是應該的,但在放松開心的同時也能考慮考慮別人的感受就更好了。快過年了,有很多人為了工作職責不能和家人團聚,公交司機、執勤民警、環衛工……你的理解和尊重,是他們春節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