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海南省臨高縣人力資源開發局原局長符堅堅受賄案頗受關注。這名局長拉攏其他人員作為掮客公開倒賣公益性崗位指標,共收取62名辦理公益性崗位人員共計182.3萬元,一審被判處有期徒刑12年。因為信息不對稱以及監管部門抽查審核不夠,近年來,一些涉及群眾利益的民生工程成為某些人手中的“搖錢樹”,資金頻頻被蛀蝕,民生工程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撈錢工程”。
原本為困難就業人群所開發的就業援助項目,轉眼變成了個別官員的“搖錢樹”。
海南省臨高縣人力資源開發局原局長符堅堅,就是一個窺視就業援助項目的碩鼠。他利用手中的權力,將公益就業崗位指標當作生意來經營,并公開倒賣。通過暗箱操作,符堅堅和他的掮客們共收取了62名辦理公益性崗位人員共計182.3萬元。然而,這些交了錢的人并未被安排到公益性崗位工作。
類似符堅堅這樣,窺視、蠶食就業促進、扶貧開發、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資金的人,還有不少。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是,如果不加強對民生工程的監管、審查和信息公開,與百姓利益密切相關的民生領域腐敗問題,將給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埋下危險的因子。
公益性崗位,是政府為困難就業人群開發的就業援助項目,主要針對“零就業”家庭、“4050”人員等特殊就業困難人群實施托底安置,有效緩解就業壓力。
然而,隨著公益性崗位開發數量的不斷增加,這項民生工程卻淪為某些人的“搖錢樹”。
2009年期間,海南省臨高縣原糧食局干部鄒眾斐為了給兒子辦理公益性崗位指標,給時任臨高縣人力資源開發局局長的符堅堅送去3.2萬元。
這是符堅堅當上就業局局長之后收的第一筆錢。嘗到“權力的甜頭”后,符堅堅便一發不可收拾。
之后,符堅堅主動找鄒眾斐,告訴他臨高縣目前還有公益性崗位指標,讓他負責找要辦理公益性崗位指標的人,每個指標收取3萬元左右的費用。符堅堅以幫他人辦理公益性工作崗位為由,通過鄒眾斐向辦理人索取2萬元至4萬元的崗位指標費。
從此,鄒眾斐便以符堅堅的名義,在臨高縣公開叫賣公益性崗位指標。只要符堅堅點頭,都可以順利辦成。符堅堅每年都會申請30至40個指標,當作商品明碼標價出售。
截至案發,符堅堅和鄒眾斐共收取了62名辦理公益性崗位人員的錢財共計182.3萬元。因久未給請托人安排工作,請托人要求退款,符堅堅和鄒眾斐陸續退還了110.3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