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10月8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6周年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60周年大會在新疆人民會堂舉行。在電視上看到新疆繁榮發展的和諧畫面后,浙江省常山縣財稅局干部劉愛國的萬千感慨。。
每當想起在新疆建設鐵路的日子,劉愛國仿佛回到了讓他魂牽夢繞的美麗新疆。“一晃30多年過去了,我忘不了在天山腳下度過的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10月2日下午,劉愛國用輕緩的語氣說,“戰友情同手足、同甘共苦的一幕幕已根深蒂固地印在我腦海中,這是我人生路上一筆永恒的精神財富。”
1978年3月底,19歲的劉愛國和70名常山籍新兵作為百里挑一的“新疆兵”奔赴祖國西北邊陲服役。他們所乘的軍列是一節節長方形狀的鐵皮悶罐車,穿越蘭新鐵路最西端的阿拉山口風口、吐魯番盆地西北的達坂城風口等“百里風口”。
進入遼闊的西北腹地后,氣溫漸行漸冷。劉愛國娓娓道來,十天九夜后的凌晨時分,他們到達吐魯番大河沿站下車集結。只見車外白茫茫一片,寒風夾著雪花迎面撲來。一會兒,他們鼻子凍紅,手腳凍麻。部隊給每人配發了防凍裝備。緊接著,他們坐上接兵卡車,盤旋于天山峽谷,翻越“冰大坂”。“那是一段積滿冰雪的路,時而有車輛因遭遇暴風雪受困,甚至遇險。”劉愛國心有余悸地說,繼續顛簸了一整天,他們終于到達營地——天山腳下的烏拉斯溝。
“天蒼蒼,野茫茫,烏拉斯溝最荒涼。”這里位于天山腹地,山勢雄渾,人跡罕至,稍有生命跡象的是一條高低不平的簡易公路,就是后來被改建成連接新疆南北的咽喉要道——216國道。在這里,前期到達的鐵道兵們冒嚴寒、頂風沙,割野草、平整地,以土坯蓋營房,在荒蕪的天山腳下安營扎寨。后來,又陸續開進其他部隊,整個南疆鐵路工程有鐵道兵18個團及鐵工局5個團。當這批1978年的新兵加入建設大軍時,這里已是人來車往、炮聲轟鳴、軍歌嘹亮,呈現出一派熱鬧非凡的施工景象。
“分配到89319部隊一營二連后,我們領到了槍,平時卻是以扛鎬鍬施工建設為主。”劉愛國介紹,鐵道兵機械裝備很先進,露天施工配備了大型挖掘機、壓土機、卸載車等,架橋梁有吊裝搭架,鋪鐵道有懸臂式鋪軌機。這是施工線上的一塊“硬骨頭”。
“印象最深的是‘清渣’,就是清理爆破后的大量渣石。”劉愛國說,由于爆破之后的巖體受急劇振動,時有石頭掉落,甚至有大面積塌方,十分危險,先前已有6位戰士獻出年輕生命。
劉愛國當年身體瘦弱,他羨慕老兵們扛起一根根沉重的枕木從容自如,自己與人合抬一根卻很吃力。但他干活時卻憋著一股倔勁。有一次,他不小心踩到了用來連接枕木的爬釘上,鋒利的鋼釘刺得腳底鮮血直流。班長看到了,馬上將他從施工場地背了下來,并以命令的口氣要他在原地休息。倔強的劉愛國在簡單包扎后,又一瘸一拐地鉆進隧道,并在隨后幾天內連續作戰,沒有好好休息。因劉愛國帶病帶傷、忘我工作的出色表現,后來部隊給了他嘉獎,并記三等功一次。
半年后,已挖了兩年多的隧道實現全線貫通。部隊又移師南下開辟新戰場——參加南疆鐵路車站建設。劉愛國所在的連隊先行到達天山南麓的庫爾勒市。
庫爾勒和烏拉斯溝的氣候是“冰火兩重天”。那邊是冰天雪地、寒冷剌骨,這邊卻是驕陽似火、酷熱難耐。“茫茫戈壁、風沙彌漫。我們就在荒涼的戈壁灘上建車站房。”劉愛國回憶,即便配戴風鏡,大風掠過時,耳朵鼻孔仍會灌進風沙。那一帶沒有井水,只好用汽車運水施工。幾個月下來,大家身上脫了一層皮,手繭磨得更厚,個個成了“非洲黑人”。
部隊離庫爾勒市區不遠,劉愛國空閑時經常參加書畫展示、讀書演講、歌詠會、籃球賽、看電影等文娛活動。“那時,認識在當地煤礦工作的常山縣人,乃至浙江省內的人,都是讓自己激動萬分的事兒!熱情好客的維吾爾族老鄉經常送葡萄、哈密瓜來慰問部隊,日子過得充實又快樂。”劉愛國說。
“現在年紀大了,但我默默關注著新疆,得知那兒農牧民住上了富民安居房,南疆和田通了火車,高速公路四通八達,這讓我感到很欣慰!” 劉愛國感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