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美優品私有化當中誰是買方,從誰手里買?私有化價格與IPO發行價有什么關系?持有聚美優品的股東有多冤?私有化價格多少才合理?聚美優品經營狀況如何,是否蓄意用壞、拿業績打壓股價?
2015年,收到大股東私有化要約的中概股多達32家。進入2016年,智聯招聘、酷6傳媒、聚美優品先后宣布私有化方案。特別是聚美優品不到IPO價格32%的私有化方案引起廣泛質疑。
關于聚美優品私有化的討論廣泛而不深入,說來說去就是“22美元IPO,7美元私有化坑爹”、“97%的交易日收盤價都高于7美元”這些表面的內容。聚美優品私有化當中誰是買方,從誰手里買?私有化價格與IPO發行價有什么關系?持有聚美優品的股東有多冤?私有化價格多少才合理?聚美優品經營狀況如何,是否蓄意用壞、拿業績打壓股價?
聚美優品私有化,誰要向誰買股票?
2015年2月28日,聚美優品總股本為1.45億股,主要股東合計持有1.04億股,占比71.8%,合計投票權94%(由于陳歐、戴雨森持有的是附帶高投票權的B類股票)。對照招股文件,陳歐、戴雨森、紅杉基金、徐小平當時都沒有持減。
私有化買方包括陳歐、戴雨森和紅杉基金,三家合共持有54.4%。而2015年2月28日三家合共持有56.6%,說明他們合共減持了2.2%(約320萬股)。估計險峰華興、銀泰資本等早期投資機構亦有減持動作。
假如眾VC減持價在20美元以上,料可收回全部投資,剩余股票都是凈賺的。中概公司的早期投資者,多半會在上市一年左右減持。
這是VC的慣常手法,談不到“蓄意砸盤。
聚美優品私有化的買方由陳歐、戴雨森、紅杉三家組成(持有54.4%),其它主要股東與二級市場投資者同為賣方。
按照私有化方案,買方需要收購6600萬股,其中4100萬股來自二級市場投資者,2500萬股來自早期投資人(包括徐小平的1123萬股)。
按7美元私有化,徐小平賺了206倍,其它早期投資人也獲利豐厚。如果早點動手減持,徐小平等早期投資者能夠賺得更多。
作為要約收購方(陳歐、戴雨森、紅杉基金),高位減持、低位私有化在道義上有很大瑕疵。但如果減持與私有化之間相距超過6個月,證券監管部門不會干涉。
拿IPO發行價說事兒站得住腳嗎?
價格是私有化方案中最敏感的要素,特別是當其低于IPO發行價的時候,出價方瞬間成為“千夫所指”。
2014年5月16日,聚美優品在納斯達克上市,發行價為22美元。2016年2月18日提出的私有化價格為7美元。“投資人的回報是-69%”很能吸引眼球。
2010年,徐小平投資18萬美元,成為陳歐的第一位投資人。2011年,紅杉、險峰華興等VC聯合投資1200萬美元(其中,徐小平跟投20萬美元)。假如2014年聚美優品倒掉了,投資人找誰說理去?徐小平、紅杉們會說:還我38萬美元、還我1200萬美元嗎?
如果認為明星VC不可能失手,可以看看這篇文章:《徐小平投資的七個失敗的項目,深入分析原因》。
2012年3月,唯品會在紐約所上市,發行價為6.5美元,一度跌至4.12美元。2015年4月,唯品會一度突破307美元!陳歐不想讓聚美優品象唯品會那樣暴漲40倍,讓自己的身價從10億美元增加到400多億美元?投資人買入聚美優品時,有沒有意淫“聚美優品是下一個唯品會”?
想想沒錯,萬一實現了呢?
種種原因,聚美優品股價長期低迷,翻盤無望。陳歐失意、投資者跟著倒霉,這才是投資與回報的“常態”,不然滿大街都是“中國首富”、“世界首富”了。
2010年成立、2014年就上市敲鐘去了,速成本身就意味著風險。在競爭激烈的電商領域,又是假貨“重災區”美妝用品垂直電商,風險就更大了。投資聚美優品,就是選擇了比投資百度更大的風險,但百度、攜程遠沒有唯品會漲得快!
陳歐帶著聚美優品風光上市,卻沒有“上岸”,還是一枚創業者。絕大多數創業者給投資人的回報都是負值,因為90%的創業企業會在3年內倒掉。只要不存在欺詐,投資者必須自擔風險,這是規則。#別動不動就想“剛性兌付”#
投資人有多“委屈”?
按IPO價格私有化沒指望,能不能參考2015年交易價或60日、120日均價?(2015年交均價為15.05美元)
有人這樣計算:“從上市到提出私有化其間572個交易日內低于7美元的只有21個交易日,即97%交易時段的股價都高于私有化價格。”
聚美優品私有化的關鍵是向二級市場的投資者收購4100萬股票。計算這部分股票的換手率,可以發現投資者沒有那么大的委屈。
從2016年1月15日到2月17日這20個股價低于7美元的交易日,以4100萬股為分母,累計換手率高達132.2%。算上2月18日當天,累計換手率達142.7%!
僅2月17、18兩天,就成交了1140萬股,占要約收購對象的27.9%。放出天量的同時,股價強勢上揚,兩個交易日的收盤價較2月16日分別上漲了8.2%和6.3%。
在二級市場買入并長期持有是相對個別的現象,多數投資者一邊罵“7美元”坑爹,一邊以瘋狂“搶籌”。他們的想法是:6.3美元買入,7美元私有化,穩賺11%。假如聚美優品迫于輿論壓力提高私有化價格,比如說8美元,可獲近16%的收益!
折騰一年也值呀。環顧國內外資本市場,哪里找年化收益16%且“無風險”的投資標的。
在私有化要約前20天,以不到7美元買入的投資者,從143%的換手率看4100萬股票中的相當一部分(有可能是絕大多數)在這些人手里。什么60日均價、120日均價、2015年全年均價、IPO發行價……和你們有關系嗎?
好比公交車側翻,路人甲、乙、丙、丁“奮不顧身”地鉆進車廂,不是救人是準備向公交公司索賠。
私有化價格應提高到8.2美元
聚美優品以要約前10個交易日收盤均價5.53美元為參照提出7美元收購價,溢價26.6%。10個交易日太短了且收盤價容易被操控,用成交量加權的收盤均價更可靠一些。加權后,10個交易日的收盤均價略有提高,約為5.8美元。
聚美優品私有化的吃相的確難看,但還有更難看的:歡聚時代參照的是“昨天收盤價”(closing trading price of t the last trading day)!
比較合理的定價參照是要約前30交易日的收盤均價(用成交量加權),約為6.5美元。如果給出26.6%的溢價,私有化價格應為8.2美元。在這30交易日,擬被收購的4100萬股的累計換手率達184.1%,幾乎被徹底倒了兩次手。
聚美優品私有化引發這么大波瀾,陳歐、沈南鵬多半會有限度地妥協。#要約前20天買入的投資者賺著了#
限度是什么?是聚美優品在A股上市的可能性、時間和估值。
歸根結底是這家公司有多優秀及獲得大陸資本市場認可的程度。假如預期在A股或戰略新興板有希望獲得100億美元以上估值,私有化價格就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聚美優品私有化價格這么低,在一定程度上隱含著對“回歸之旅”的不樂觀。
聚美優品故意虧損?
2012年Q2,投入運營不久的聚美優品就實現了210萬美元的凈利潤,這在電商領域是個奇跡。2013年Q4的1550萬美元虧損,因上市前計提3000多萬美元股權激勵所致。按照非GAAP算法,從2012年Q3到2015年Q2,聚美優品連續13個季度保持盈利。
于是,陰謀論者認為聚美優品在2015年Q3是故意虧損,以圖低價私有化。
聚美優品一切麻煩的開始不就是假貨風波嗎?為第三方賣家提供平臺的毛利潤率高,擴大GMV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京東已將第三方賣家在GMV中的比重提高到45%一線。
但美妝品假貨的重災區,電商平臺為第三方賣家保真是不切實際的承諾。聚美優品從2014年9月起被迫開始“斷臂轉型”,莫非投資人連這都沒聽說過?
轉型開始之后,聚美優品的營收保持了增長勢頭。
但毛利潤率卻調頭向下,從2014年Q2的46%降至2015年Q3的26%。對商家來說,毛利潤率跌1、2個百分點是“大事兒”,跌20個百分點是不折不扣的災難。以直營為主的電商,毛利潤率超過20%已經是不錯的成績了。看來美妝產品的獲利空間比3C、服務、圖書、日雜都要高。
聚美優品從2012年以來,各項費用控制非常好,除2013年Q4計提巨額股權激勵成本之外,覆約、市場、研發、行政四項費用占營收的比值總計不過30%左右。
做過企業的人會懂得壓縮費用是非常痛苦的事,員工罵老板“扣門兒”,但老板更不舒服。
財報說明聚美優品這家公司沒有自暴自棄。
人有亡斧者
陰謀論者如同《人有亡斧者》描寫的那樣“視其行步,竊斧也;視其顏色,竊斧也;聽其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者也。”
在美國跌成那個樣子,想私有化是人之常情。價格是低,但更象是貪婪的本性驅動的“條件反射”而非蓄意。從兩個不算細節的事件,可以看出陳歐、沈南鵬并沒有那么“深謀遠慮”。
第一是徐小平持有的1123萬股一直沒有減持。不論與聚美優品的淵源、還是在投資界的地位,陳歐、沈南鵬都不會拿徐小平當外人。如果有意砸盤,可讓徐小平高位大手減持,拋售力度及對投資者心理的沖擊豈不是更大?#還順手賣個人情#
第二是為什么沒有回購。2014年12月15日,聚美優品宣布董事會批準一項股票回購計劃:在未來12個月內回購最高1億美元的股票。除了在二級市場買入,也可是私下進行的大宗交易。回購資金來源于賬面現金。
如果陳歐、沈南鵬事早有低價私有化的打算,那么宜早不宜遲(從宣布私有化到最終登陸A股,要操作一兩年)。可在2015年下半年把股價打到5美元(徐小平減持就可達到這種效果),然后動用1億美元回購2000萬股,私有化任務豈不是完成了一半(共需要從二級市回購4100萬股)?
2016年初,國際、國內經濟形勢不樂觀,A股“熔斷”、“千股跌停”的戲碼一出接一出,中概股受累一片慘綠,聚美優品破位下跌,陳歐、沈南鵬這才下定私有化決心。更多最新數據分析、市場分析報告、市場調研、行業分析,請訪問。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