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涌現的一批長征題材影視作品,市場表現令人驚艷。尤其是長征題材電視劇的收視成績,與其他題材相比可以說是獨占鰲頭——《彝海結盟》《絕命后衛師》《騾子和金子》多日占據全國同時段收視排行榜前三名,《千里雷聲萬里閃》《紅旗漫卷西風》《紅色護衛》《紅星照耀中國》等劇目也持續位居排行榜前十。與長征有關的光影故事不僅在熒屏上受到青睞,在銀幕上也獲得廣泛關注和良好評價。電影《勇士》在好萊塢大片以及國產喜劇、驚悚等商業類型片的夾擊中,在排片不足百分之十的情況下,拿下近3000萬元的票房成績。上映期間,與影片相關的話題還登上了微博熱搜榜,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討論熱潮。這些講述80年前革命歷史故事的影視劇,究竟為何受追捧?
從心出發的作品真摯感人
河北觀眾劉永鋒對《絕命后衛師》里的賴老石頭印象最深刻。他說:“演員把一個大字不識的客家人怎樣愛兒子、怎樣被動革命、怎樣一步一步走向主動革命的心路歷程演活了。”北京的觀眾張潔則對《騾子和金子》里普通山民騾子的故事情有獨鐘。“他與紅軍失散,卻發現自家牲口馱著大量黃金,為了信守承諾,走上了漫漫長征路,這讓我們看到了普通人踏上長征的心靈起點。”
歷史為影視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和生動的人物原型,如何選取能讓今天觀眾喜聞樂見的角度?《絕命后衛師》編劇錢林森的做法就是把故事講得更真,“長征壯舉自然是劇里必須以濃墨書寫的,但在注重和歷史史實呼應勾連的前提下,我重點聚焦具體的指戰員,寫出諸如紅軍夫妻、紅軍父子、紅軍兄弟等的真情實感。這些普通人在面對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時,也有疑慮,但決不當逃兵”。中國傳媒大學教師賈佳對此深以為然。她認為,長征對于老一輩人來說并不陌生,但90后、00后卻可能對那段歷史知之甚少。從這些作品中,他們可以了解到“今天的幸福生活從哪兒來”,找到深藏在自己骨血之中的紅色基因,這種從追根溯源的角度為長征賦予時代意義的做法,是這一類題材受到追捧的重要原因。
以人物形象打動人心
“前陣子影視劇多是情情愛愛、古裝玄幻之類的,不太合我的胃口。我還是喜歡革命歷史題材的作品,不僅長知識,還有啟發,看得人熱血澎湃。”長春觀眾楊景智說。對于觀眾的這種反饋,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楊洪濤分析道:“近幾個月,尤其是暑期檔,玄幻題材扎堆熒屏銀幕。《盜墓筆記》《幻城》《青云志》等作品攜著高顏值的偶像明星、浩大的宣傳聲勢強勢來襲,擠占了包括革命歷史題材在內的其他作品的生存空間,逐漸引發觀眾的審美疲勞。在這種情況下,長征題材適時出現,突然有一幫熱血青年為人生理想拋頭顱、灑熱血,自然讓在輕飄飄、軟綿綿的玄幻世界中昏昏欲睡的人們眼前一亮。”
如今,抗戰、諜戰向“小鮮肉”借人氣,邀請眾多明星客串吸引觀眾,都是制作方保證收視票房的捷徑。于是,有的影視作品出現了面如冠玉的男性英雄角色,每次戰斗時都一襲華服、頭油锃亮,一番廝殺過后發型“紋絲不動”,還時常擺個造型。這種為用“小鮮肉”、偶像明星吸引粉絲,而不惜消費歷史、綁架藝術的方式不僅引起了業界反感,也遭到了觀眾詬病。“硬漢形象的回歸是近日長征題材影視創作的一大亮點。”楊洪濤舉例說明,像《彝海結盟》里的陳銳南、《勇士》里的廖大強、《絕命后衛師》里的陳樹湘、《千里雷聲萬里閃》里的廖驚北,無不以硬漢形象贏得觀眾擊節贊嘆。這種不以明星陣容取勝,而以人物形象打動人心的做法,昭示著創作風氣的強力扭轉。
類型化探索
跌宕起伏的情節、一氣呵成的敘事等類型化探索也是長征題材作品契合觀眾觀賞心理的重要因素。在湖南大學生觀眾劉楊看來,《騾子和金子》更像公路片。騾子這一路上途徑幾個省,遇到過流民、土匪,經過彝族部落,甚至和部落首領的女兒、將軍的千金、紅軍眷屬、大上海的舞女們發生了諸多傳奇故事,為長征這個人們熟知的路線挖掘出了新的角度和看點。青年教師宋琪認為,電影《勇士》不僅打得真實,還打得漂亮,拍出了戰爭動作大片的味道。“從開場竹林追擊戰開始,整部電影保持著高速緊繃的節奏感,快速凌厲的剪輯配合有節制的手搖攝影,使人身臨其境,又不至于感覺暈眩。”
在楊洪濤看來,主旋律和商業類型并不矛盾,現在的創作潮流就是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近期長征題材影視創作就用當下觀眾易于接受的類型化拍攝手法和特效技術,將革命精神、動作場面展現出來,產生代入感,讓觀眾隨著演員一起戰斗堅守,做到了既有情緒感染力,又有視覺沖擊力。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