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端著板凳與家人一起看春晚”是上世紀的過年方式,2017年的春節則是以“紅包”為主旋律的一年。無論是微信的“搖一搖搶紅包”、支付寶的“集五福送紅包”,還是各商家紅包、游戲紅包,電子紅包讓春節的“互聯網味道”越來越濃。
然而,從消遣的“伴奏”演變為春節的“主題曲”,有關“搶紅包”的爭議聲卻越來越大。本該更多回歸家庭與親情的春節,卻在低頭搶紅包中度過,連與家人的互動交流也被大多數人忽略。
火爆的“紅包經濟”
4年前,騰訊、阿里巴巴等互聯網企業展開的“手機紅包”營銷造成了一股“全民搶紅包”的旋風。現如今,其爆發式發展的速度更是驚人。據了解,除夕至初五,微信紅包收發總量達到460億個,平均全國每人發35個有余。而除夕零點前后,微信紅包祝福達到峰值,每秒收發達到76萬個。
不少人感嘆:年夜飯桌上,一手拿筷子、一手搶紅包,已成為不少年輕人的常態。家住大連灣的陳林(化名)這個春節過得有些愧疚。因在微信里“瘋狂”搶紅包,忽略與家人談心,父親一氣之下把一疊百元現金甩在她面前。事后,陳林立即認錯道歉,幾經安撫,父親才消了氣。
但實際上,搶紅包并非年輕人的專利。不少父母輩也加入了“紅包大戰”,熱烈程度完全不亞于子女。
傳統文化新內涵
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也重塑著人們的親情和文化。
在年過50、家住貴陽的陳阿姨的記憶里,小時候每到過年、守歲,長輩都會給他們壓歲錢,然后在枕頭下放一晚。“那時爸媽一個月工資水平也才三五十塊,打開紅包,拿到兩角錢,我們這幫小孩子就已經很開心了。”現在,只要動動拇指就能把祝福和心意傳達出去。這幾年,無論過節與否,陳阿姨總會給她在澳大利亞留學的女兒發幾個“網絡紅包”互動下,增進感情。
如今,傳統意義上的發壓歲錢變成“搶紅包”,不僅脫離了傳統概念,更延伸出了文化新內涵。
其實這是一種大眾文化的延伸。紅包本身是春節的象征,而微信等工具則強化了網絡空間的交往。技術平臺的便利催生了網絡搶紅包的現象,網絡搶紅包看似是為了爭搶金錢,其實更為注重營造新年的喜慶氣氛、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即使相隔萬里,也可以通過這種活動進行聯系,增加年味。
回歸初衷親情濃
游子千里歸家,依舊沒有跳出方寸屏幕,拿著手機搶得不亦樂乎,把滿懷期待的父母晾在一邊;老同學的微信群里,舊友說話無人應答,丟個紅包立刻“炸鍋”。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倆坐在一起,你卻在搶紅包。”作為新年俗,“搶紅包”只是生活的調劑品,無論多么搶眼,也難換來親人溫馨的笑臉。
過年與家人團聚,親情互動才是最主要的。大多數年輕人常年在外工作,一年可能就回家一次,然而即便是回家了,也是埋頭盯著手機,把父母晾一邊,這樣的春節便失去了最本真的意義。
互聯網只是給人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溝通平臺,但不能讓其喧賓奪主。“互聯網可以打破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實現快捷便利的溝通,但它替代不了親情友情,也不該主宰人們的現實生活。”
自古春節親情繞,放下手機盡孝道。不管過年的方式怎么變,過年的核心價值和文化理念并不會改變,那就是“團聚”。
所以過年的時候,應該幫幫親友貼對聯、包餃子,教教長輩用微博、搶紅包,圍坐一起,聽他們講過去的事,談你在互聯網上的見聞。如此,“年味”才更有“好滋味”。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