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報的安全報道,不僅要體現報紙的指導性和宣傳性,而且還要體現出報紙的新聞性和服務性,要擴大信息量,讓讀者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更多的信息量,從安全報道中增長知識,吸取教訓,遠離事故。
那么,怎樣才能擴大安全事故報道的信息量呢?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三點。
寓安全知識于信息傳播中
冶金企業生產工藝流程長,接觸危險作業多,安全生產系數低,是安全事故的多發行業。所以每當社會上發生特別重大的安全生產事故時,職工思想波動大,議論較多。這時,企業報應該抓住機會,調整工作重點,不吝版面地大量刊發有關事故報道的文章,報道事故真相,分析事故原因,總結教訓,這樣既滿足了職工的知情權,傳播了安全知識,又對職工進行一次活生生的安全教育。
2008年9月8日,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新塔礦業公司尾礦庫發生潰壩,造成277人死亡、4人失蹤、33人受傷的特別重大事故,震驚全國,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作為為全國冶金企業數百萬職工服務的《冶金安全》報在獲悉以后,立即緊急調整主要版面稿件,連續刊發黨中央國務院對有關責任人處理的決定、國務院辦公廳的緊急通知、胡錦濤和溫家寶的重要指示、國務院開展尾礦庫安全大檢查的通知等幾篇重要文章,報道事故的原因和處理結果完整過程,特別是用一個整版重發2011年7月1日實施的國家《尾礦庫安全監督管理規定》,總的來說,這幾篇報道時效性很強,信息量大,既及時快速又系統全面,從輿論導向和宣傳效果來講都比較好。
每到冬季,與職工工作生活密切相關的民用煤氣中毒或者工業煤氣中毒事故屢見不鮮。這時《冶金安全》報多次報道相關事故,千方百計引起職工的注意和警覺,還刊發煤氣中毒的原因、臨床表現、、急救方法、預防措施等文章,大受歡迎,有的被職工剪輯收藏,傳閱受益。
巧設欄目引人入勝
增強安全報道的可讀性和信息量,還要在豐富報紙內容和創新版面上下功夫,在欄目策劃、版面編排上做文章。報紙的各種欄目,不僅是新聞主題的分類,而且是吸引讀者的重要手段。實踐證明,安全報道要從職工讀者感興趣的角度捕捉信息,選取題材,巧妙設置欄目,通過新穎活潑的專欄吸引讀者。
《冶金安全》報根據冶金企業的安全生產的特點和基層職工的文化水平,先后在4個版面設置了《現身說法》、《事故分析》《安全小議》《一句話新聞》《說長道短》《四面八方》《小鏡頭》《安康杯賽》《安全月風景》《廠長經理話安全》《榜上有名》《安全員園地》《衛生保健》《每周二題》等30多個欄目。這些欄目貼近實際,各有風格和特點,基本能夠滿足廣大職工的不同需求,較好地吸引了職工的眼球,很受歡迎。比如《事故分析》欄目,這里的文章比較客觀公正地介紹安全事故發生、發展、結果全過程,展現當事者和在場職工的心態、語言、反應和動作,職工愿意吸取事故教訓,防范同類事故發生。特別是對這個欄目的文章題目也精雕細琢,讓職工看了題目就想看文章。如“煤氣蝶閥未完全關閉,煤氣泄漏致四死十傷”,“排污泵運行中漏電,點檢工不防護觸電”等等,都受到讀者肯定,常有回饋電話贊賞好評。
再比如《現身說法》也是讀者十分歡迎的一個欄目。這個欄目來搞量大,質量也相對較好,說明職工愛讀這個欄目的文章,也愿意為這個欄目供稿。一般而言,職工身在工作現場,也就是身在事故現場,有的本身經歷事故過程,有的目睹事故過程,他們用工人特有的方式述說事故概況,其語言樸實、生動、直白、簡短、深刻,再 加上作者當時一些心理描述,文章更加令人沉思。2010年1月24日,宣鋼運輸部機務段任鐵英寫了一篇文章,題目是“近視鏡代替防護鏡吃了虧”。講她在大學畢業那年到車間實習車工,按規定車工必須戴防護眼鏡,但她嫌防護鏡“黑框又寬又厚,戴上像個賬房先生”,加上她認為自己又戴近視鏡,可以當防護鏡,所以沒戴防護鏡。實習中,恰巧一塊削出的鐵渣粒落在樹脂鏡片上,融化的樹脂粘在她的臉上,把臉燙了一塊疤。。。。。。。。
一般而言,在閱讀這樣的文章以后,職工如同身臨其境一樣,都能夠吸取教訓,引以為戒,提高安全意識。
及時公開 實事求是
企業發生安全事故,尤其是涉及人身傷害的重大事故,給社會、企業、職工帶來的損失和影響是巨大的。但如果公開迅速地報道事故真相,向職工公布實際情況,并積極救治傷者,撫慰他人情緒,相信群眾是通情達理的,會客觀冷靜地面對事實,情況會向好的方面轉化,會變被動為主動。
2012年2月20日(星期一)23時30分,鞍鋼重型機械公司鑄鋼廠在 澆鑄一大型水電備件時,砂型型腔發生噴爆事故,導致當場死亡10人, 失蹤3人(后找到時已經死亡),17人受傷。這起事故是鞍鋼歷史第一次一次性死亡超10人的重大傷亡事故,為鞍鋼和同行業 所震驚。2月21日(星期二)鞍鋼職工從各種渠道得知這一噩耗后,關于事故 的原因、事故的過程、死亡的人數、受傷的人數、損失的 情況等說法眾說紛紜,以訛傳訛,越傳越離譜,十多萬職工情緒混亂。
2月22日(星期三),《鞍鋼日報》在頭版頭條大篇幅報道了“2.20”事故消息,對事故發生的地點、原因、時間、過程、人員傷亡情況、事故善后處理等實事求是地公開報道,滿足了 職工的知情權。廣大職工以此作為評判事故的依據和消息來源,各種傳言戛然而止,職工隊伍穩定,生產井然有序。
2月24日(星期五),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發出“關于鞍鋼集團公司重型機械有限責任公司‘2.20’噴爆重大事故的 通報”以后,《鞍鋼日報》在2月27日(星期一)全文轉發,使職工進一步了解事故的 真相。這幾天,每天都有職工打電話到編輯部,詢問傷員的治療情況和事故的后期處理情況,希望多報道這方面的消息。
安全事故是負面信息,但報道安全事故不是負面報道。只要設身處地地為基層職工著想,提高報道水平,創新報道形式,增強可讀性、提高教育性、普及知識性,職工閱讀后受益,那么,安全報道會帶來極大的正面效應,一定會越來越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