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偉大思想的產生都不是偶然的,它不僅要有深刻的歷史淵源,還要有豐富的思想理論來源。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倫理思想就是在蘇聯的一位偉大的教育家——馬爾連柯的教育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馬兒連柯將自己畢生精力全部奉獻給了教育事業。蘇霍姆林斯基把馬爾連柯視為自己的導師,并根據馬爾連柯的觀點提出了要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的教育觀點,這一觀點被視為世界教育界的重要理論之一。蘇霍姆林斯基對于馬爾連柯認為紀律教育要講求方法的論斷十分認同,他提倡的紀律教育絕不是強迫這種劣等的教育方式。霍姆林斯基對馬爾連柯的對學生的仁愛精神以、對事業的無私奉獻精神等等諸多方面都進行了繼承與發揚。此外,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倫理思想不僅與他的成長、教學經歷有關,還受到當時蘇聯整個社會大背景的影響,深刻反映了那個時期教育的特殊社會需要。可以說,他的教育思想是獨特而全面的。下面將就其教育倫理思想的主要內容及對當代德育的啟示進行重點闡述。
一、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倫理思想的主要內容
堅持人道主義原則。蘇霍姆林斯基指出,人學是教育學的基礎,并把人道主義作為其教育倫理思想的基本原則。他認為人道主義是全體公民都應當遵守的、整個社會和諧運行的最基本的道德規范。他在日常教學中一直告誡學生要主動愛護、關心他人。蘇霍姆林斯基明確指出:“教育學的人道主義精神就在于要是一個在絕大多數兒童來說能夠勝任而偏偏在他看來不能勝任的兒童,不要感到自己是一個不夠格的人,要使他體驗到一種人類最崇高的樂趣——認知的樂趣、智力勞動的樂趣、創造的樂趣。”[]
熱愛孩子是教育的前提,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以往所有成功的教育家都有一個共通的品質,那就是熱愛孩子。教育者不應該把教育學生當做一種工作,而是要真真正正擁有一顆熱愛孩子的心,和孩子們一起快樂的度過學習生活。教師這個職業就是要把事業和對孩子的愛融為一體。其次是要相信學生,教育的過程,就是教師和學生互相相信的過程。也就是說,每個老師都把學生往好的方向想,每個孩子的天性、稟賦各不相同,教師應該看到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從而指引他們向自己擅長的方面去努力。在蘇聯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下產生的戰后孤兒更需要教師給予他們更多的信任感,要相信他們同樣是能夠被教育成為新人的。與此同時,學生也要相信教師,把教師往好的方向想。只有教師和學生互相信賴,互相依靠,才是真正的教育。最后,就是要理解并尊重學生。在倫理教育中,教師對學生的態度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教師的職能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跟學生進行心靈的接觸,教師只有了解尊重孩子的尊嚴感,孩子才能主動走進教師,并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自從事教育事業后就始終去了解、尊重學生的內心感受,深度挖掘學生的內心發展狀況,充分尊重每個個體的感受,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一系列的教育活動。
注重教師職業道德。蘇霍姆林斯基作為校長每次在接受新教師時,總是事先了解教師的資料,并細心觀察他們的行為,還通過談話來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因為他知道教師是教育的主體,作為教育的直接供給者是與學生接觸最多的人。這就要求教師要對學生的行為做一個正確的引導,使之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教師要通過各種教育活動來刺激學生們的思維,潛移默化的引導他們的行為和活動。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們展示教育并不是條條框框的內容,而是一個跟他們一樣的活生生的人。其實教師的一切活動在學生們的眼中都是可以看見的,這就要求教師要想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教師本身首先要成為那樣的人。一個優秀的教師能夠激發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根據每個學生與生俱來的稟賦以及性格特征來指導他們的學習。另外,教師自身的素質對教學內容也會產生影響,一方面,教育都是由教師作為主體來實施的,教育的價值也需要教師來挖掘,不同的教師由于自身原因對知識的認識理解不夠深刻,使得課堂內容不能夠很好的得到傳達。一方面,即使教學內容一樣,教學方法的不同也會影響學生的接受程度。
教師的素質對孩子的學習、甚至一生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要想成為一位精神世界極其豐富的教師,不僅要具有廣博的知識、豐富的智力生活,還有具備良好的教育教學素養、高深的語言藝術等等方面。
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學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人,蘇霍姆林斯基倫理思想的終極目標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也是其全部教育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那么到底什么樣的人才是全面發展的人呢?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全面發展的人是指能夠為實現共產主義而英勇奮站的公民,是熱愛自己工作的勞動者,是集體主義者,是有教養的人,是重視的父親和丈夫,是有愛心的妻子和母親。”[]雖然蘇霍姆林斯基對全面發展的人的闡述帶有一定時代的印記,但卻是具有特色、發人深省的。他并沒有把對“人”的理解禁錮于“人”這樣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將“人”放到社會,作為一種社會人,從現實的社會生活出發,將以往對“人”的抽象理解更加具體化、形象化。他所說的全面發展的人概括起來就是合格的、具有一定素養的公民。
另外,蘇霍姆林斯基還指出:“學校里不應該有任何一個毫無個性的學生”,“我們努力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從入學后的最初幾天起,就著迷于某一樣東西,就愛上一樣東西,使他發展自己的創造性才能,使他形成一定的生活志趣。”[]人性的發展是多種多樣的,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作為教育主體,需要做的就是在尊重每個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的基礎上去引導、鼓勵、培養學生發展的自主性。蘇霍姆林斯基所強調的全面發展并不是讓所有的人都發展到同樣的水平,也不是讓每個人的各個方面全部均衡發展。而是要將全面發展與個性的充分發展結合起來。
二、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倫理思想對當代德育的啟示
以人道的態度對待學生。蘇霍姆林斯基提倡以人道的態度對待學生的一切,這對于當代德育對象的教育方式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德育的教育對象是一個復雜的集合體,每一個個體又具有鮮明的個性。當代德育就是要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對待人、關懷人,充分相信每個學生的潛能,以實現人的發展作為教育目標,將教育方式從傳統的課堂灌輸轉變為心靈的對話,從而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并滿足其內在的道德需要,這是一種體現生命意義和生存價值的現代德育方式。可以說,人道精神是當代德育教育的呼喚。讓德育洋溢著人道精神,其根本目的就是實現人的發展,尊重每個受教育對象的價值。用“心”去對待人、關懷人,尤其是要關懷人的精神生活,讓每個人都能自由成長,讓學校成為每個人的精神家園,這也是當代社會發展的要求。
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在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通常把學生作為受教育者,把他們當做教育過程中被動的客體,但在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倫理思想中則認為學生并不僅僅是作為教育客體而存在的,他們會對教師的行為做出選擇性的吸收。因此,教師與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并不應該只是簡單的主客體關系,而應該是平等和諧的朋友關系。“教師應當成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興趣中去,與他同歡樂、共憂傷,忘記自己是個教師。”[]教師要做到在學習與生活過程中熱愛學生、尊重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生觀,不僅能同學生進行真誠的交流,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德育工作的順利展開。
作為教師需要做就是是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及時掌握最新的信息,學會了解學生、熱愛學生、信任學生,做學生們志同道合的朋友,這才是能夠適應時代要求的新型的師生關系,也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夠真正實現德育的目的。
擢升教師整體素質。“身教重于言教”,教師作為德育教育的主體,在德育教育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德育教育者要想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就必須具備良好的素質。德育教育對象的特殊性、教育過程的特殊性、工作手段的特殊性以及工作成果的特殊性決定了德育教育者的素質所特有的內容,那就是他們要具備正確堅定的政治信念、崇高的道德品質、過硬的知識素養、良好的生理心理素質等等,這也是德育主體區別與其它行業工作者的顯著標志。
德育主體的各個方面素質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從而構成了教育者的整體綜合素質。教育者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夠完成黨和人民所賦予的歷史使命。因此,應加強對德育教育者的培訓,以提高其整體素質。一方面,德育教育的上級部門要通過多種途徑有計劃的做好德育教育者的培訓工作,另一方面,教育者要不斷學習、勤于思考、敢于實踐。通過自身修養,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以適應當代德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