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沒有民營銀行,存貸款金融機構太少了,
辦銀行后想怎么用錢都行
自今年7月初國務院發布金融“國十條”以來,各地民企迅速掀起了申請設立民營銀行的熱潮。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1月6日,總共有23家民營銀行名稱獲得國家工商總局的預核準。
對民營資本申請銀行牌照熱,11月8日,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王國剛在參加由成都農商銀行主辦的“金融創新支持城鄉一體化建設論壇”時對此表示,熱情值得鼓勵,但民營資本辦銀行有三個誤區必須走出來。“熱情應該鼓勵,但是一定要冷靜思考,不能一哄而上。”
風險自擔
目前已有23家民營銀行名稱得到國家工商總局的預核準。不過,國家工商總局的名稱核準僅限于審核是否使用符合國家規范的漢字,名稱中是否包含其他法人的名稱等等,與銀監會等監管部門的最終審批相去甚遠。
雖然如此,對于當下民營銀行熱潮,專家們仍舊表示了擔憂,王國剛認為,“民營資本開辦銀行的這股熱情值得鼓勵,但一定要冷靜。目前一家民營銀行都沒有申請下來,就是因為‘自擔風險’機制沒能解決。別把辦銀行變成辦一般的工商企業,因為一般工商企業虧損辦不下去就辦不完了,但是銀行辦不下去,存款已經花出去了。”
王國剛的擔憂并非沒有道理,今年以來,國務院和銀監會的諸多關于民資發起設立銀行的文件也一直在強調“風險自擔”。
銀監會主席尚福林此前曾公開表態稱,自擔風險的民營金融機構,其意義在于發起人要承諾風險兜底,即這類金融機構在用資本承擔風險之后,還要求發起人對其他風險承擔連帶責任,同時對存款人進行適當賠付,避免經營失敗損害存款人、債權人和納稅人利益,在此原則下,可以考慮由發起人自愿提出自擔風險的具體模式。
“銀行能活下去靠的是存款,民營銀行付的利息跟國有大銀行差不多,在存款保險和貸款擔保制度缺失的環境下,誰來為民營銀行風險兜底?而且當前,制度的缺失讓民營銀行風險高而利潤空間狹小。”王國剛認為。
而對于民營銀行的公司治理,王國剛建議,“民營銀行應摒棄目前國有控股銀行在治理中的缺點,比如產權結構單一,產權主體 ‘人格虛置’,要把人家的優點學過來。現在的問題是,一些民營金融機構不但沒有摒棄人家的缺點,連人家的優點也沒學到。”
三大誤區
王國剛認為,當前民資涌入民營銀行,當前存在三個誤區,“首先,中國現在的銀行業不是沒有民營銀行,也不是沒有民營資本。從機構數量上來說,民營的機構甚至還為多。民生銀行、農村信用社都是民營的,工農中建交五大國有控股商業銀行也有民營資本,其上市公司可交易的股票大部分在機構和個人身上。”
“第二,中國現在存貸款金融機構的總數不是太少了而是非常多。”王國剛說,中國存貸款機構有3000多家,再加上村鎮銀行、小貸公司超萬家。按照法人來算,在全世界存貸款機構數最多。而且“美國7000多家銀行大多是單一銀行制,沒有分支機構,而中國的銀行大部分實行的是總分行制,下面有很多的分支機構。”
來自安邦咨詢的研報顯示,在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總股本中,民間資本占比分別為41%和54%,而在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股本中,民間資本占比更高。
“存貸款金融機構不是少了,而是很多了,在以后的市場的變化中,這些問題就會提出來。中國銀行業的機構很多,一定會發生優勝劣汰。”對于申辦民營銀行熱,王國剛感嘆,“我就奇怪為什么不持有現有銀行的股份,而去辦新的。”
“第三,民營資本為什么要辦民營銀行,這一點需要認真去考慮。”王國剛表示,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等增資擴股的時候,民營資本都是可以進入的,為什么要專門白手起家去辦一家銀行呢?這里面有一些民營資本在認識上有錯誤,有的認為辦一家銀行以后想怎么用錢就怎么用。
王國剛表示,中國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規定,銀行單一股東持有股份不能超過10%,股東從入股銀行中獲得貸款的余額數不得超過他的入股數的50%。“所以不是你可以控股的,也不是你想怎么用錢就怎么用的,把這些理清楚之后才要去思考你為什么要去申請這個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