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超(1914~1990),吳蘊初長子,1936年畢業于上海滬江大學化學系,后入美國密歇根大學學習。解放前協助其父經營天廚味精廠,上海解放后,歷任上海天廚味精廠總經理、經理,香港天廚味精化學工業公司董事長等。
歐戰結束,國內到處有“味の素”的巨幅廣告,吳蘊初認為這是一種受人歡迎的東西,于是花了四角銀洋買了一瓶,開始他的研究工作。他找出“味の素”即格羅登酸鈉(現稱谷氨酸鈉),一八六六年德國人曾從植物蛋白質中提出過。他即著手試制。試制工作就在家里的亭子間中利用業余時間進行。經過一年多的試驗,終于做出了幾十克的成品。
成功的喜悅,帶來了新的惆悵——怎樣把試驗的成果轉到工業生產上去。吳蘊初結識了擁有十多爿醬園、資金雄厚的巨商張逸云。張氏認為大可一試,于是由張氏出資銀洋五千元,吳氏出技術,合伙試辦。
開廠要有個廠名,產品也要有個名稱。想到最香的香水叫香水精,最甜的東西叫糖精,那味道最鮮的可以叫味精。珍奇美味只有天上有,天上庖廚——天廚,是個恰當的名稱,因此取名天廚味精,采用佛手商標。藍和黃,象征著“佛”的氣息,作為凈素的標志,可為包裝的基本色調。從廠名、品名到包裝全都設想周到,就在唐家灣維靄路福源里租得了兩開間石庫門房子一幢,開始生產。月產量不過五百磅左右。生產由吳氏夫婦親自動手,雇有七八個工人協助操作,完全是個小型的家庭工業。
味精業務逐漸開展,張氏感到味精這個行業利潤優厚,有發展前途,乃與吳氏商議增加資本,擴大生產。一九二三年八月,正式成立合伙的公司組織。資本額五萬元,分為十股,每股五千元。其中,張氏占八股,吳氏一股。吳氏提出,按照一般慣例,發明人有發明權。現在公司即將正式成立,對于發明權應當有明確的規定。建議:一、一次償付吳氏研究費用兩千元;二、每生產味精一磅,提取發明權一角;三、味精生產歸吳氏負責,與總經理享受同等紅利。股東們認為條件太苛刻,但張氏(贊同)說:“要是沒有蘊初,這個廠也辦不起來。”
合伙公司商定請張逸云為總經理,吳蘊初為經理兼技師,分別主持業務和廠務。向商標局申辦“味精”專用名稱及“佛手”商標的注冊。同年冬向臺州公所租得在新橋路寄柩的房屋十間,作為粗制工場,向勸業銀行租得三北煙草公司在菜市路舊址作為精制工場和辦公室,正式定名為上海天廚味精廠。味精的產量從一九二三年年產三千公斤開始,逐年迅速增加,到一九二八年達到五萬一千公斤,五年之間翻了四番有余。
味精產銷迅速增長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九二五年正值抵制日貨的高潮時期,大家都從用“味の素”改用味精,南洋一帶愛國僑胞,尤其愛用國貨。因此天廚味精不僅成為上海南北貨市場上的熱銷商品,而且在南洋各地也得到相當的聲譽。
為了進一步保障“味精”的產銷,一九二六年——一九二七年間先后將味精制造方法向美、英、法等國申請專利,為行銷歐美做好準備。這些專利權之取得,可算是我國化工產品在國際上獲得專利之先聲。到了一九二八年,天廚的實際資產已遠遠超過合伙公司的資本,這種合伙的組織形式也不適應向大型企業發展的需要。經股東商定改為無限公司組織,增資為十萬元。當年購進菜市路地皮,翻造三層樓鋼筋混凝土廠房,并在瞿真人路建造新廠房,增設淀粉車間、糊精、葡萄糖、醬色,以副產品面筋供作味精的原料,以補市上面筋供應不足。
味精的原料在當時主要是面筋和鹽酸。面筋的供應除市上收購還有自己的淀粉廠可以滿足,但是鹽酸則完全靠日本貨。味精是“味の素”的勁敵,日本人完全可以通過控制鹽酸來壓制天廚,而且鹽酸屬危險品,用陶罐盛裝,笨重易碎,運費奇高。如果自己生產要便宜得多。在天廚的基礎上,吳氏開始籌辦鹽酸廠,集資二十萬元在上海周家橋開辦了天原電化廠。吳氏的事業從此由味精而步上了化學工業的道路。
吳蘊初(1891-1953),上海嘉定人,原名吳葆元,我國著名化工實業家、氯堿工業的創始人。在我國創辦了第一個味精廠、氯堿廠、耐酸陶器廠和生產合成氨與硝酸的工廠。
1920年,吳蘊初與他人合辦熾昌新牛皮膠廠,任廠長。這期間,日商在上海傾銷的“味の素”,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摸索研制成功味精,后建成上海天廚味精廠。為使味精所需鹽酸自給,1930年建成天原電化廠。該廠是我國第一家生產鹽酸、燒堿和漂白粉等基本化工原料的氯堿工廠。1932年,吳蘊初了解到美國杜邦公司的合成氨試驗工廠停業,有一套設備待售,便買下設備,建設了天利氮氣廠。天利廠是我國生產合成氨及硝酸的第一家工廠。為使天廚、天原所需耐酸陶瓷做到自給,吳蘊初于1934年建成天盛陶器廠,生產多種耐酸陶管、瓷板、陶質閥門及鼓風機等,創國產耐酸陶瓷工業之先河。至此,天廚、天原、天盛、天利4個輕重化工企業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實力雄厚的“天”字號化工集團。
為使天利氮氣廠和同時在建的永利公司南京廠之間避免矛盾激化,吳蘊初與范旭東通函協商,劃定了各自的經營范圍:永利在長江以北,天利在長江以南,從而形成了所謂“南吳北范”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