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博程模式在2005-2007年間,是照明燈飾行業街談巷議的熱點話題,如今,套用一句略顯矯情且時髦的話來形容,卻是:哥不在江湖,江湖上只剩哥的傳說。
有人說,合力博成高調的來,低調的走:來如風雨,去似微塵;
是的,“由來只有新人笑,有誰聽到舊人哭”,世人只會記住風頭正勁的成功者,哪會記得孤單的黯然退場者。
如今,盤點合力博程,其模式理論上講,還是值得可圈可點——
其一,配燈中心
“配燈中心”是依托燈飾店,借助“配燈系統”實行先體驗、后消費,使產品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創新型營銷模式。它注重虛擬體驗、互動、海量陳列以及完善的線下售后服務體系,代表著燈飾銷售模式的蛻變——降低成本、減少滯銷品、虛擬化體驗、高品質服務等等。
按合力博程的戰略發展規劃,“配燈中心”將會向“燈飾行業銷售服務平臺”這個方向發展。這個敞開式的平臺將對愿意在國內市場有所建樹,而又愿意嘗試或加入的照明燈飾廠家、經銷商開放,為他們提供最經濟、見效最快、風險最小的銷售渠道。
這,不正是廠商一體化的完美體現嗎?對消費者而言,也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呀。
其二,1+N連鎖模式
合力博程給上游供應商與下游經銷商帶來什么呢?其在自己的官方網站上這樣提到:“1+N”連鎖模式能夠充分嫁接和整合渠道資源,其核心動力來源于供應商、合力博程、連鎖店“三位一體”的產業競爭力,實現連鎖價值鏈中客流、物流、資金流、商流及信息流的對接和一體化協同運作。
這,也是縱向一體化,產業聯盟的體現。也是照明行業最值得嘗試的出路。
其三,標準化的管理及服務流程,比如上面的燈飾體驗、統一終端形象輸出、統一品牌輸出、統一的終端運營模式。
其運營模式中,諸多的閃光點,就不啰嗦了。筆者作為一個從家電行業進入照明行業的旁觀者,常自作多情的想,如果能將這些閃光點一一發揚光大,未嘗不能做大做強呀?何以弄得今日之“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尷尬下場?
據說,成功的企業各有不相同的模式,失敗的企業,其實也有各不相同的問題。簡單盤點合力博程,許多硬傷不得不令人感慨——
一是投資方的“急功近利”,照明燈飾連鎖,能否做成燈具行業的“國美”,眾說紛紜,但國美的成長,初生的幾年確實一直在“燒錢”,只不過此種“燒錢”的方式,很大一部分轉嫁給了供應商。合力博程初生之時,投資方即對短期利潤提出了要求,而不是先織網再捕魚,先修路再收費的模式。正如一個小孩沒有長大,卻要養家糊口,壓力可想而知。
二是上游主要合作方的“體制障礙”,合力博成依托的供應商平臺及投資方,在運營體制上,是典型的“買賣”思維與“作坊”思維,而不是企業思維,所以,筆者有位專家朋友說,古鎮,除了歐普,其他都是作坊。唯一的歐普,現在也北去東移,遠走高飛。所以,與這種成本轉嫁,追求短期利潤,生產效率低下的投資方合作,必然是問題層出不窮。
三是模式上的漏洞
除了投資方的急功近利,與體制障礙,以及由此衍生的一系列問題外,不可否認,模式上的一些漏洞,也是導致失敗的主因,比如產品的轉嫁成本過高,產品的性價比不高,供貨周期太長,客戶服務效率低下,終端店面的系統運營模式缺位,掌門人的“天馬行空”的過度想象。以及據說是同行的打壓等。
所謂“前車之鑒,后事之師”,合力博就象一個早產兒,在最需要呵護的時候,卻被付以過多的期望與責任,其模式雖令人鼓舞,但其失敗則令人惋惜!
所以,在我的眼中,以結果而言,合力博程確是失敗者,但以商業模式而言,卻不能單純以失敗論之,作為照明行業模式創新者與先行者,其閃光點亦足以讓后人學習與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