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2日,多次正確提出公益質疑而維護了國家形象和尊嚴的、持續質疑中國化學工程第六建設公司“總經理”劉佑錕等人涉入的三一“行賄門”真相不公開的、持續揭批襄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偏信中國化學工程第六建設公司的偽證而進行錯審的精細管理工程創始人劉先明撰寫、發布了《“摸著石頭過河論”永不過時》一文,文中寫道:
生產力的基本定義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并與自然保持和諧的能力。“摸”河里石頭的過程,就是人們“認識”河流的過程,“過河”,就是人們征服了擋住人們前行的河流的結果。“摸著石頭過河論”,是最形象地講明了什么是“生產力”。只要有人類存在,生產力就不會過時,“摸著石頭過河論”,也就永遠不會過時。
2012年7月15日,針對一些網友對《“摸著石頭過河論”永不過時》一文的熱議和不同看法,劉先明又撰寫、發布了《我對“摸著石頭過河論”的再講解》,對“摸著石頭過河”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解釋:
一、“摸”河里石頭的過程,就是人們“認識”河流的過程。
“摸著石頭過河”,并不意味著人們不能借用任何其他工具。“摸”的時候,也就是“認識”的時候,不意味著人們只能用手、腳去“摸”或“認識”,而不能借用任何可以幫助人們認識河流的工具。
二、“過河”,就是人們征服了擋住人們前行的河流的結果。
“過河”或者說“征服河流”,并不意味著人們在“認識”河流以后,只能淌水、游泳過河,而不能借助其他工具過河。也并不意味著人們在“認識”河流以后,只能從某一個地方出發,只能在某一個時間開始,而不能優選地方、優選時間、優選過河方式過河。還不意味著指揮或帶領人們過河的人,不管過河的人的死活,只在具備“信心”的時候,就要求大家過河。 “摸著石頭過河”比“只有信心才能產生勇氣和力量,只有勇氣和力量才能戰勝困難”,科學多了。
結合本人2012年6月10日到毛主席尋烏調查紀念館的參觀,以及6月11-14日在重慶成功進行的民意調查,我認為:“摸著石頭過河”,與“走群眾路線”、“實事求是”是相通的;我們不能僅停留在字面上對“摸”與“石頭”、“河”的理解,而應該上升到對“認識”與“自然”、“客觀”的理解。我們不應把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不盡人意的問題,遷罪于“摸著石頭過河”,并否定“摸著石頭過河”,如果說改革開放過程出現了一些問題,那是說明我們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還有沒“摸”準、沒“摸”到位的不足,“過河”的目標還沒有完全達到。
2013年11月14日——25日,劉先明在武漢鐵路局黨校、中原油田、云南省昭通市鹽津縣人民醫院、吉利汽車成都制造基地等地方講授《創新工會工作方法》、《管理創新與執行力》、《構建卓越的醫院文化》、《細節決定成敗——精細管理工程》等課程,在這四處五次的講課中,劉先明宣傳了毛主席的《老三篇》、鄧小平理論、江澤民的“三個代表”、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改革創新精神,解釋了“摸著石頭過河”的內涵,還穿插例舉了習近平的一系列講話、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曾落成于天安門廣場的孔子塑像、目前一些地方的“中國夢”廣告、“共和國脊梁”獎、“美麗中國的建設者”獎、今年11月22日的青島輸油管道爆燃事故、《新快報》記者陳永洲事件、溫家寶2011年10月25日在南開中學演講時所講的“中國沒有南開不行”等鮮活案例。
2013年11月26日出版的《人民日報》刊登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栗戰書題為《遵循“四個堅持”的改革經驗》的文章,在文中,栗戰書對“摸著石頭過河”作了如下的解釋:
摸著石頭過河,是對腳踏實地、尊重實踐、從實踐中摸經驗摸規律,努力做到實事求是的一種形象說法,也是推進改革健康有序發展的一種重要改革方法。這個方法,不僅在改革之初行之有效,而且在整個改革進程中都是行之有效的。我們實行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前無古人的事情,只能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反復過程,逐步取得規律性認識。實踐中,對必須取得突破但一時還不那么有把握的改革,采取試點探索、投石問路的方法,先行試點,鼓勵創造,鼓勵探索,取得經驗后再推開。我國的改革開放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就是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內地、從局部到整體不斷深化的過程。這種漸進式改革,避免了因情況不明、舉措不當而引起的社會動蕩。我們黨是在一個13億多人口的社會主義發展中大國領導改革開放,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失誤,一旦出現就無可挽回、無法彌補。
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是辯證統一的。隨著改革不斷深入,各個領域各個環節改革的關聯性互動性明顯增強,要求更加注重各項改革的相互促進、良性互動、協同配合,把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等改革有機銜接起來,把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有機銜接起來,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形成推進改革開放的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