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可以重新選過一次,我不會選擇禮品行業;假如可以重新選擇自己的職業,我也不會作為一個禮品人;假如還可以選擇經營什么的話,也不會選擇禮品;但是,這都是自己的選擇。享受過風聲水起的繁榮就應該能承受住壓力與困難,況且禮品行業并非你所想你的那么糟。所以,既然落定心思在這個行業,那就一如既往的創新與改變吧。
但在這之前要做的是認清形勢與知己知彼。禮品是一個很容易被誤解的概念,尤其是它既承載了商品的功能,又承載了文化與情感等屬性,外加上海量的不定性——什么都可以作為禮品,從早先的追求新、奇、特到現在的“量身定制”,這一些讓禮品行業的從業人員又愛又恨。愛的是海量豐富多彩充滿創意與想法的好產品,愛的是千差萬別深具賣點的構思,愛的是禮品行業對于禮品有著豐富的玩法;恨的是面對海量產品,我們居然找不到或者很難找到客戶想要的產品,恨的是我們沒有現貨或者禮品公司不知道應該對哪些產品出樣,恨的是價格戰,恨的是客戶百般挑剔,恨的是禮品行業從來就沒有主流過。
作為禮品行業從業人員,我們深知禮品由來已久,不講禮儀之邦與禮尚往來,單講從雜貨店演變成禮品公司就差不多20多年,這比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史要久遠得多。但是正是這樣的一個行業,一直被人所不恥,從誤認為只是煙、酒、茶到低進入門檻標準,從市場參差不齊到缺失行業規范,從劣質到模仿抄襲缺乏創新,從沒有最低只有更低到產權保護的缺失。筆者曾參加過多次行業盛會——深圳禮品展,也調查了解過,在中國維權的成本其實遠遠高于產權本身,這造就的情況是“把盜版做到了極致與企業都缺乏創意思變的動力”。我曾經半開玩笑的形容過深圳禮品展“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太多雷同的產品與行業涌進涌出的人群,這是否有點像虛假繁榮的景象?
作為禮品公司或者說上游禮品企業,我們是否能夠真正理解為什么禮品行業被納入到文化創意產業以及作為市場生存法則——你的核心競爭力在哪里?當我們在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是否會發現本身對禮品與行業的認識不足,我們是否會發現自身對禮品企業的定位不夠清晰。一般情況下上游的禮品企業找中游的禮品公司或者經銷代理商傾銷產品,中游的禮品公司好一些的通過關系或市場來服務于政企,接下來的普便是以零售為主了。這中間最有爭議的是中游的禮品公司,究竟是通過什么樣的方式來激活整個產業?第一是文化,中國傳統的禮文化根深蒂固;第二是數量,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數十萬禮品公司;第三是關系,在關系也是生產力的今天,禮品的流動也是較為頻繁的;第四是經濟發展,經濟發展讓需求高速增長;正是因為有這種基礎與基數,才壯大了這個行業,才會有8000億的市場規模。記得某位NB的人說過,即使市場龐大,但這些跟你的禮品公司沒有什么實際關系,這就好像月亮很美但離你很遠,遠的你永遠也摸不著。月亮摸不著沒關系,但你一定要做自己擅長的東西。
禮品公司擅長什么,這是一個定位的問題。代理商與經銷商隨著互聯網浪潮的擠壓,利潤空間越來越窄,市場也越來越透明,還有一點是像一些品牌產品幾乎淪落為“像國美一樣的遭遇——線下體驗店”。所以做代理做經銷或者說貿易機會很小,因為這還是商品的屬性。禮品公司擅長的還是做禮品,禮品之所以叫禮品是因為承載的內容更為豐富一些,比如說文化與情感,正因為這些才區別于商品而含有更高的附加值。但禮品應該怎么做,這是方法論。除了新、奇、特、美、雅外,更重要一點在于“量身定制”,量身定制的特點在于獨一無二、私屬性、品牌性、文化與視覺表面。從簡單的定制LOGO,即“小定制”概念到品牌營銷策劃的“大定制”概念,從簡單的圖文定制到強調策劃與設計,也就是強調Looking&Feeling,從只要按想法做好定制的內容到后期的效果評估。現在稍微精專銳意一點的禮品公司都在強調“禮品公司+廣告公司”的商業模式,也就是用廣告公司的實力加禮品公司的渠道優勢來“禮品大定制”。我覺的這些才應該是禮品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現在是什么情況,不是狼來了而是暴風雨來了又來。自“禁禮令”發布以后,禮品行業一直議論紛紛,討論禁禮令對行業的影響與禮品企業該何去何從,討論如何變革與創新,討論禮品行業發展路在何方?當禮品行業還在寒冬里尋找新的生機時,中央三令五申強調“要堅決剎住中秋節、國慶節公款禮”,這無疑讓禮品行業雪上加霜。受此影響的還有大大小小的月餅企業,中秋節變成了“中秋劫”,以往靠中秋節“要么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禮品公司與月餅企業,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沒有天價月餅,禮品公司寸步難行。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中秋月餅市場正面臨量價齊跌的深度調整,部分月餅企業產銷量甚至下滑二三成。而以往靠在中秋節傾銷月餅的禮品公司一樣面臨困境,外加今年物價飛漲與經濟環境持續低迷,客戶手上能動用的資金也更加緊迫,禮品行業總體表現更加低迷。筆者甚至看到很多的禮品公司開始轉行、轉型甚至退出這個市場,中秋劫確實讓很多禮品公司失去了勇氣喪失了信心,禮品行業危機四起。
但一個相反的情況是,好的禮品企業或禮品公司不僅未受政策與經濟環境的影響,反而逆流直上。我們通過了解分析后發現,普便的情況是像類似門店、夫妻店等這種很傳統的禮品公司越做越小,甚至很多消失在大街小巷;而存活下來或者說發展得很好的都是以公司結構在運行,有著正規的實體、品牌觀念、系統化管理流程和良好的服務意識等。最關鍵一點是他們有方向有目標,做商務禮品這個細分市場的定制項目,服務于優秀政企,筆者所在的公司一直是這樣操作。這才是禮品行業真正的“小而美,精而細”,光這樣還是不行的,找到了方向與模式還需要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優勢,軟硬兼施。軟實力在于營銷推廣,服務也怕巷子深,即便是你實力一躍千里,也要知道線上線下兩腳平穩健行,尤其是現在這種“靠關系靠不上,找市長找不著”的情況下。硬實力則在于對自我的過分要求,市場要求你有廣告策劃公司的智囊、禮品公司的身材、運動員的速度,你不可能不干,除非你缺席這場比賽。所以我給禮品公司的建議是,讓團隊多花一點時間在創意策劃與設計上面,少花一些時間在找產品上;多花一些時間在品牌與品質管理上,少花一些時間在關系在應酬上;多花一些時間在優化流程與服務效率上,少花一些時間在倒賣商品上;只有精專銳意,才能迎難而上。
我們看到的創新與改變:越來越多的禮品公司開始注重品牌與品質及售后有保障的產品,他們才是禮品市場的主流,越來越多的禮品企業知道再包裝的概念,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與互聯網做融合,越來越多的企業涌入禮品行業,比如京東、順豐、淘寶、郵政等;禮品公司開始試著從不同的行業里去理解與做禮品,禮品公司開始注意到禮品需求的變化,從小定制到大定制,從煙、酒、茶到衣、食、住、行再到包羅萬象;從單純的禮品屬性到強調Looking&Feeling,從大而全到小而美,從倒賣到精專銳意,從靜態的概念提升為定制這一動態的概念。越來越多的專業從業人員進入禮品行業,禮品行業也越來越跨界,比如說禮品在廣告中的表現、比如說禮品在活動所承載的文化與情感等等。當下可預測的情況是:禮品行業后期將出現一個更加專業化、規范化和行業監管更為完善的細分市場,這些改變只是時間問題。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有多少人,愿意去重來;面對中秋節,我們有多少機會可以去等待?假如再重新給我一次選擇的機會,我還一樣的會選擇這個行業。雖然愛恨交加甚至糾結萬分,有徘徊也有迷惘,但卻一直意志堅定。因為喜歡源于熱愛,外加對禮品對禮文化對傳統的執著。中秋節其實不是“劫”,只是環境對人的考驗,讓每位從業人員仔細、認真、冷靜下來思考自己“究竟是你冷落了禮品,還是禮品冷落了你。”還有我們是否把過多的希望寄托在“中秋與春節”,我們是否對禮品的認識與理解還不夠,或者禮品本來就不應該是這樣玩?我們又該如何讓公司與企業平穩的發展,我覺的是時候讓自己“慢”下來了。中秋劫,想說愛你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