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水產品牌準入門檻低,往往有量而無品,且時不時出現食品安全事故。與國外的海洋食品相比,國內海洋食品只是以量取勝。在產品質量、品牌內涵上沒有任何優勢可言。而且在產品形態、產品包裝上呈現同質化。由于產品同質化嚴重,且缺乏核心價值,品牌價值張力嚴重弱化。國內海洋食品的生產仍然停留在初級產品階段,沒有形成全產業鏈的規模優勢和品牌溢價模式。
5大現象制約海洋食品發展
我們認為,大多數海產企業存在放量發動業績增長的錯誤傾向,大體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初級產品多,深加工產品少
豐富的海洋物種,給了人們極大的選擇空間。但在消費市場中呈現給消費者的往往是初級產品,不管是海魚、海龜還是海帶、貝類,大多都是需要購買后再加工的產品,既不方便消費,又對產品本身的價值提升無益。
2,檔次高,消費少
生猛海鮮、山珍海味,這些固有的認知在普通老百姓的心中有著非常高的地位。往往由于消費能力的限制、飲食習慣的影響、消費觀念的缺乏(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吃),造成海洋食品的認知和消費之間,仍然存在較大落差。全國的海產品消費量主要集中在我國遼寧、江蘇、浙江、山東和廣東等沿海省份,西部地區海產品消費尚處于很低的水平。即使在一些高端人士看來,能夠經常消費海鮮,也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3,食品安全是隱患
在原生海域捕撈的海洋食品,環境影響造成的鉛、汞等含量超標,已成為近幾年一些理性消費者對海洋食品引起警覺的原因之一。養殖環節,靠人工養殖的海洋食品,由于企業對短期利潤的看重而忽視安全問題。在一些加工環節,由于初級產品往往需要再加工,不良攤販、錯誤的添加化學制劑等等,都會給海產品的食用安全帶來隱患。
4,區域性強
不同海域生長、養殖的海產品具有不同的品質和營養價值。由于海產品對養殖和生長環境的要求,以及為保證產品鮮活度對運輸距離的要求等,海域的分布也就決定了海產品生產企業的地區性差異。并且,由于海洋污染的蔓延,未來海洋食品的競爭也必將是優質海域資源的競爭。誰擁有了優質無污染的養殖海域,誰就會在市場中擁有主動權。
5,季節性強
這和很多農產品的特性一樣,海洋食品的季節性取決于產品的生長周期、養殖方式,消費的需求波動等。相比較來講,生長周期的問題是可以用先進的養殖方式來回避的。如何讓消費者除了在年節和旅游旺季等特定季節段外,可以經常消費海洋食品,則是令眾多海產品企業比較傷腦筋的問題。
我們認為,水產企業在面對這些限制性因素時,應整合各方面條件,打出面向高端市場的綜合拳。
傳統的水產品銷售模式是以水產品批發市場為核心的大流通模式,它是連接生產與消費的中間環節,由于這種渠道的特殊性和局限性,造成與其直接接觸的經銷商、魚檔、酒店、超市等對產品定位、包裝缺少相應的概念。他們關心的是價格和利潤空間以及自身渠道內的控制能力。這種游戲規則對水產品品牌培育和系統營銷能力的提升十分不利。
水產品的銷售規模并不比普通食品、服裝小,過去由于消費水平低,絕大多數水產品以自然銷售形態完成,而現在的消費水平和城市化發展使其銷售市場化、品牌化部分的比例快速增長。這就要求企業必須有靈活的方式,根據產品定位以及目標人群的消費特點來選擇渠道,讓產品更好、更快、更準確地到達消費者手中。水產行業店面亂、服務差的現象一直存在,如果哪家企業能率先加以改進,以整潔、高效、優質的服務展現在消費者面前,就容易在品牌形象上得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