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網》消息,1月3日,由國家工信部牽頭制定的稀土大集團方案,已經獲得國務院批復同意。按照該方案,將對國內稀土行業數百家大小企業進行重組整合,形成六大稀土集團,分別是:北方稀土集團、五礦集團、中鋁集團、贛州稀土、廣晟有色、廈門鎢業。
這里說的北方稀土集團,是指以現在包鋼稀土為主題將要組建的公司。包鋼稀土目前擁有國內最大的白云鄂博稀土礦藏,擁有國家級的科研機構,下屬單位現有30多家,具有資源、人才、技術、資金等方面的巨大優勢。
近幾年來,包鋼稀土早已著手行業內的重組整合工作,尤其對包頭境內企業的整合,據說去年年底就已與當地9家稀土企業簽署《整合重組協議》。包鋼稀土目前正積極籌建北方稀土集團,若獲國務院批準,北方稀土集團將無疑成為中國最大的稀土企業集團。
稀土行業非常小,國內稀土企業全部產值年累計也不過千億元左右,但是稀土的重要地位卻不容忽視。多年來,因稀土企業進入門檻低、投資比較小、工藝相對簡單,加上較高利益的誘惑,以及地方政府部門的保護,存在著嚴重的超量開采、私挖亂采現象,市場一直處于無序競爭狀態,可謂亂象叢生。近年來,國家開展稀土企業的環保專項檢查,采取稀土準入制度,推行專用發票舉措等等,依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稀土亂象問題。
組建大的稀土集團,應該是稀土行業的重大利好。從稀土礦的源頭來講,可以堵住上游的私挖盜采;從行業的整體布局來講,可以消除大量非法和多余產能;從技術進步來講,可以集中人力加快新工藝和新技術的研發,降低能耗物耗,解決環保等突出問題;從產品角度來講,可以加快向下游產品的延伸;從市場方面來講,可以解決惡性競爭問題,保持市場相對穩定,避免這些年來的“忽高忽低”坐過山車的無序狀態。
自2012年下半年以來,大多數稀土企業效益急劇下滑,很多企業處于虧損和微利狀態,一些沒有通過國家環保專項核查的企業依然繼續生產,一些沒有進入工信部準入名單的企業也在繼續生產,因一些小企業不開發票、偷稅漏稅、非法經營,導致正規稀土企業無力和他們競爭。就拿稀土下游工序的拋光粉來講,國內的市場需求不足1000噸,而目前產能已達近萬噸。如再不治理,必然導致資源、產能等的巨大浪費。
中國是世界上稀土資源最豐富的國家。鄧小平1992年不無自豪地講: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20多年過去了,稀土的國內整治還沒有到位,稀土的國外話語權也沒有奠定,這的確太不應該。中國的稀土就如中東的石油一樣,存在著巨大價值和影響力。如何把稀土的資源優勢盡快轉化為科技優勢和經濟優勢,已成為擺在現今政府面前的最迫切的任務。
對這個年產值1000億的小行業進行整治,消除種種亂象,也是很多正規稀土企業的期盼。這個行業大多數企業都比較小,又有國企、民企、合資各種成分,涉及好多個省份,所以過去的治理難見成效。盡管這次要組建六個所謂大集團,即使重組到位,每個集團的規模仍然比較小,1000億分成六份,平均也就160個億。本人認為,最好的方案,應以長江為界,組建南北兩大稀土集團,實行上下游、產供銷的一體化管控。工信部這個改革方案說到家還是在“和稀泥”,考慮了太多方面的因素,歸根結底還是利益的問題,到頭來很有可能無法從根本上根治稀土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