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視聽說》是高等學校日語專業的基礎主干課程之一,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培養合格外語人才的支柱課程。根據國家教育部高等院校日語專業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培養學生聽說能力為宗旨,以“聽說領先,精讀多練”來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高等學校的日語視聽說課程基本都在配備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設備的語音教室進行,要求所有進行日語視聽說授課的老師均使用多媒體課件上課。同時,將部分授課內容傳到網絡上,供學生復習使用。隨著先進的網絡教學環境的建設,實現日語視聽說課程的網上教學和練習也成為可能。
視聽說在日語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 ,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整個日語水平的提高 ,隨著科技的進步 ,先進的教學輔助手段幫助了教師和學生的教學和學習環境 ,提高了教學和學習效果 ,也簡化了教師課堂教學的過程 。這也要求教師要注重:
教學理念的改革。面向新世紀外語人才培養的需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培養新型日語翻譯人才。要求任課教師需要根據課程的深淺難易深度,事先做好精心的安排。特別是時間的把握上,一般視聽說課程一周只有2個課時,90分鐘的時間。在這90分鐘內,既要讓學生觀看視頻資料,又要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討論,還要留有時間作為教師重點、難點講解和總結。時間的安排是一個需要花心思的地方。教師不妨對學生課外的時間加以利用。比如,課前將新課單詞制成單詞表發放給學生,并留有空白讓學生自己查字典了解意思和用法,這也可以算得上課前提示,讓學生在預習階段調動所學知識對上課內容進行推測;課程結束后,可將本堂課視頻內容提供給學生,以供學生復習鞏固之用。對學生進行視聽說訓練的同時,還不斷加強對學生進行政治、經濟、金融、軍事、制造、環保等各個領域知識的了解,致力把學生培養成勤于思考、反應能力強、邏輯思維強、有高度交流能力、口語過硬、同時具有相關專業知識的國際性、應用型、復合型的新型日語翻譯人才。
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改革。為適應新世紀外語教學發展的需要,開展面向新世紀日語視聽說教學教研活動。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材以及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改革。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引入先進的教學理念。日語視聽說課程要打破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型授課模式,改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型模式。換句話說,要從單一的聽講模式,轉換成融多種訓練目標為一體的能力培養型模式,注重對學生運用能力和聽說能力的培養。過去的課堂上,過多地注重聽。現在教師要改變這種播放員的角色,多與學生互動和交流,增加視、聽、說相結合的教學環節,設計多元化、個性化的教學方法。比如,開展提問、對話、復述、口頭概述、總結、即興演講、專題演講、小組合作、專題發表、課前討論、課后總結等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形式,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創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授課方式的改革。可以嘗試通過播放原生電影,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音重現:影精彩片段輪放,了解基本語音語調。初測:聽一遍重要情節后,跟蹤聽力測試,檢驗視聽效果。 講解:循環播放日語對白,逐字逐句進行詳細傾聽、詳細講解。講解中拓展詞匯,并注重剖析語音、語調、語速、節奏,培養語感,規范語音語調。 音練習:掌握整個日語片段內容,從語言結構、講話方式、異域文化等方面整體磨練聽懂原版電影的聽力能力。
語言交際是由聽說讀寫四種功能構成的。日常實際生活中的語言交際,“聽”“說”占了很大比例,而“邊看邊聽”和“說”,即“視聽說”可以說是語言交際的主要活動。外語的習得過程會因人而異,但在相當程度上還是共通的。外語習得通常都是在獲得“可理解輸入”的過程中實現的。獲得“可理解輸入”關系到學習者的語言運用能力,這種運用能力可以使語言輸出成為可能。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增加可理解輸入是極其重要的。就是說,視聽說學習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獲取語言習得所需的輸入”。視聽可以認為是一個將不理解的語言輸入轉變為可理解輸入的過程。這種過程有三個理論上的模式。其一稱“自下而上模式”,從單詞這種較小的語言單位起,通過運用語言知識,向句子、段落、整個對話這種大的語言單位遞進,由此累加理解而構建出整體意思。其二稱“自上而下模式”,這種模式以上下文、情景等為線索,利用背景知識,在視聽的同時進行預測及推測來理解所聽內容的意思。其三稱為“相互交流模式”,這種模式是將“自下而上模式”和“自上而下模式”互補并用來進行理解的。視聽說課程的教材設計及課堂指導,讓學習者體驗這三種模式所表明的理解過程,體驗從聲音信息構筑語言意思的能動性活動過程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