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日,愚人節,與環聯餐飲集團董事長李濱見面,商討集團發展之道。邵珠富針對環聯現狀,提到了個人一些思路和想法,受到李董事長和屬下高度褒揚。現記錄如下,以期對諸多與環聯面臨同樣市場現狀的企業有所指導和幫助。
個人建議如下:
一、給六家主題店“做減法”:
產品步入臨界點后,競爭就不能僅停留在產品層面,而應在更高層面上展開開來,前有2012年邵珠富給波羅峪、維爾康的策劃,產品均沒發生實質性變化,只不過有了新思路,一下子火爆起來,后有去年火得不得了的慶豐包子,也不是產品質量上升才火起來的,包括去年年底本人給舜和國際酒店策劃的“韓國市長吃生蠔”的活動,同樣也是如此。
在本人在國內及德國韓國等地講得一塌糊涂的《互聯網搞亂世界之后的營銷》專題中,邵珠富多次提到這一點,互聯網時代,要實現由“注意到消費者”到“消費者注意到”的轉變,毫無疑問,波羅峪、維爾康、慶豐、舜和海鮮均是因為實現了“消費者注意到”的目標,而非一夜之間產品品質提升之故。
李總的六家店,產品層面不存在任何問題,甚至在邵珠富看來,在濟南還沒有一家店的魯菜能做得如此的道,承認也好不承認,華濱環聯品牌卻已老化了,過去思路過于集中在產品開發而不是產品推廣上,今后應有意識地實現由“務實”到“務虛”的轉變,包裝和推廣不僅應該而且必要!
二、認真打造“環聯之魂”:
去年端午前后,邵珠富給月亮灣宋總“指導”時,就提到景區營銷三步走的思路:“人氣”,要接“地氣”,還要有“靈魂”。月亮一度非常有“人氣”,它的有機蔬菜也一度非常接“地氣”,只不過由于沒有“靈魂”,所以說倒就倒下了。環聯有沒有“魂”?肯定有,但,你沒有提煉出來,消費者也不知道,產品就像一個盛滿熱水的杯子,消費者找不到“把”,怎么敢冒然用手去端呢?
我們過去都知道“買家電,到三聯”“穿在人民商場”“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就收腦白金”“藍瓶的,好喝的”等,這些企業和產品的成功只不過是為消費者選擇提供了一個選擇的“理由”。
消費者選擇環聯的理由是什么?對餐飲頗有研究且很有淵源的同事鞠總到昨天才知道,環聯原來是做魯菜起家的,可大多消費者知道了沒?你提煉了沒?顯然沒有,對企業而言,很多時候提煉比擁有更重要、發現比創造更重要。這也是維爾康那位美女一直耿耿于懷之處:你邵珠富只是給我提煉了三個主題,材料都是我們提供的,怎么說是你策劃的呢?顯然,她不懂。中國貧鐵礦那么多,但真正值錢的不是鐵礦石,而是冶煉技術;現在溫泉這么多了,原因是鉆探技術提高、人們能抽上更多地熱水的緣故,難道說過去地熱的水就不存在嗎?顯然不是。
三、快速切入,急速copy,搶占市場,“做加法”:
昨天在交流時候,邵珠富也提到,以環聯現在的狀況,一旦主題和靈魂打造出去后,快速復制是沒任何問題的,所以再在濟南添加六家店也是小菜一碟,關鍵是得有主題和“包裝”。
眼下,像湘鄂情懷、高第街56號、舜和、鼎好等酒店其實都在攻城略地,這說明什么?說明餐飲市場尤其是中檔餐飲不是越來越難干,而是越來越好干了,作為濟南東部龍頭老大的環聯,是不是也應該急速切入呢?顯然,這不僅應該而且必要。且環聯切入還有自己的優勢,產品沒任何問題,也就是說硬件已具備,現在只欠缺軟件而已,提煉主題、打造概念、快速切入、急速復制、搶占市場,理應成為環聯餐飲集團今后一段時間內的主旋律,時勢所逼,別無他法!
四、“一環九射”:“星羅棋布”與“根據地”交相輝映
這里套用濟南市政的一個概念,“環”當然指環聯,“九”當然也是虛數,泛指。
環聯接下來的工作自然是要搶占濟南南部和西部市場,在中國餐飲大勢越來越趨向于日、韓模式的今天,發展、開拓有特色的小店很有必要,環聯并不缺少特色產品,于他們這不是難事。
“一環”,邵珠富意思是要在濟南歷下、歷城、天橋、市中、槐蔭等區各建一到兩家店,各形成一個中心店,同時在周圍布置星羅棋布的特色小店,這些特色小店風格以小巧、雅致為主,不宜太大,形成“九射”局面。之所以這樣布局,主要是考慮到成本共享問題,物流方便問題。
另外,名號為“環聯”的店越多,廣告和品牌效應也越突顯,試想,如果沒有這么多的分店,誰知道“高第街56號”是賣港澳商品的呢,還是港式餐廳呢?誰又知道“格林豪泰”是干啥的?顯然,店多,品牌就響,這已經成了不爭的事實,要不誰還會這么拼命地干。
當然,在大小店的設計和布局上,李總真的應找專業人士設計一下了,這錢不會白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