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思維,大數據的思潮下,中國眾多的傳統企業奮不顧身的去擁抱電商,幾年前就流傳著一句話,要么電子商務,要么無商可務,今天看來難免是平臺商為自己的利益站臺吆喝的陽謀之嫌。不能否認自從2003年非典之后中國的電子商務的發展給中國的消費者帶來了全新的購物體驗,這個體驗不亞于當年鄭州亞細亞在中國零售業領域給消費者帶來的觀念沖擊。
十年中電商大潮數據不斷的挑戰沖擊著我們的眼球。吸引著全民奔向電商。從電商元年至今日已經11年即將過去,我們在回看這段歷程成就了誰,毀滅了誰一目了然。萬千企業舍身猶如飛蛾投火,滋養著平臺商野蠻成長。傳統的行業、傳統的從業人員都在沖擊中成為犧牲品。從理論上解釋是新商業模式PK舊商業模式的必然結果。但對比國外與國內的電商來看,似乎又是一個悖論,只是在中國市場環境的特有結果。數據勝于雄辯,從平臺商的數據就能管窺一斑了。建立在大量企業無盈利的生態系統也是不可持續的發展生態系統,今天已經初現端倪,已經步入泡沫的爆發期。究其原因過去平臺商的野蠻成長是建立在以下幾個基礎上:
1、 比較成本優勢
企業傳統營銷渠道的成本由多個要素組成,每個環節都是價值鏈中的一部分,電商徹底扁平化,兩者一對比,電商渠道的優勢完勝,這只是前幾年的狀態,而今天電商高昂的流量成本正在不斷侵蝕這個優勢,同時從微觀上的蝴蝶效應也將導致消費者的就業和收入減少,造成消費端的虛弱。每個消費者是社會中的一員,群體的效應必然在整體上產生大的變化。隨著電商平臺商大量上市后,財務報表要好看,必然更加關注盈利,在這個一張一弛的過程中必然是和傳統的渠道的成本接近并甚至在非理性競爭下走高。目前電商這個比較成本紅利已經快速喪失進入不明顯狀態。
2、 便捷公平購物體驗
鼠標鍵盤網絡就代替了汗流浹背的街上逛,產品評價代替了東西打聽產品使用感受,退貨保障機制免去了臉紅脖粗的爭執,當然更重要的是還有類似支付寶的第三方貨款擔保,一切都似乎很完美。這也是電商給消費者帶來的更具有長遠意義的影響,陳問文(微信公眾號)認為在比較成本優勢不明顯的今后這個是電商生態系統生存的重要因素。在目前和比較成本對比是居次要位置。
當比較成本優勢逐步喪失乃至殆盡的時候,流量成本非理性地居高不下,占據首頁靠驚人的虛假交易來支撐時,電商的泡沫破滅已經來臨,投身到電商洪流的企業疲憊、虛弱不堪已經預示著電商生態環境的惡化,在不能為社會創造價值而是僅僅財富重新分配的生態系統是不健康的,當世界上的綿羊只剩下一只的時候,老虎的末日也不遠了。當然人之所以為人而非獸,知道有涸澤而漁,焚林而獵的生態災難。所以曾經縱身一躍熊抱電商者、揮刀自宮傳統渠道者今天只有冷暖自知了,未趕上所謂電商末班車者也不必惋惜錯過機遇,也許錯過的那趟車就是酒駕的司機帶著蜂擁的乘客駛向天堂之路,未來駛來的可能是寬松、安全的高鐵。營銷有時候慢半拍也不全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