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電影,即使看了多遍,也無法在觀眾心里留下印象;但還有部分電影,哪怕還沒觀看,就已在觀眾中形成話題,而《小時代》就是后者中的鮮明代表,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其較好的票房成績,另一方面則是每部作品上映都必會在觀眾群中引發爭議。如今,《小時代4》正在國內影院上映,盡管仍然沒有逃脫爭議和質疑,但不可否認的是,其驕人的票房成績以及為影視公司帶來的滾滾收益,讓很多人閉上了嘴,轉而探討《小時代》系列的商業秘笈。
爭議與票房不相上下
7月9日,《小時代4》正式上映,數據顯示,該部電影的零點場有近3000場,票房達610萬元,且該電影的首日票房為1.06億元,截至北京商報記者發稿時已累計獲得4.48億元,比其同檔期的強勁對手《梔子花開》多出超1億元的票房。
其實,從《小時代》系列電影第一部起,票房成績就表現得相對較好,《小時代1》在2013年首日上映時創造8000萬元的票房,最終以4.84億元收官。同年8月,《小時代2》繼續推出,盡管票房出現下滑,只有2.9億元,但在時隔一年后上映的《小時代3》首日便以1.1億元成2D國產片內地影史首日票房新紀錄,最終收獲5.2億元。截至目前,《小時代》系列電影的總票房已超17億元,成為國內最賣座的系列電影。
但值得注意的是,人們對《小時代》的評價卻屢屢出現較大爭議,微博、豆瓣等平臺屢屢掀起口水戰。盡管《小時代》的粉絲認為這部電影貼近原著,風格時尚前衛,情感真實又不失幽默。而部分人卻對《小時代》的敘事、人物形象膚淺且粗糙,當中的拜金主義使影片呈現了價值觀、道德觀上的偏頗,更有人評價中國電影史上四大爛片為《小時代1》、《小時代2》、《小時代3》、《小時代4》。
鎖定目標精準營銷
爭議與批評似乎已經成為《小時代》的標配,但這仍然無法阻擋該電影成為國內最賣座的系列電影,同時也為出品方樂視影業帶來1:10的投資回報率,而這與《小時代》的營銷方式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而這種營銷方式的直接刺激點是《小時代》第二部作品的票房下滑。
“樂視影業是一家互聯網電影公司,而互聯網是以用戶為核心,《小時代》是針對15-25歲年輕女性受眾的電影,所以當第二部出現票房下滑、口碑爭議極大后,樂視影業選擇了一條不是讓所有人都喜歡《小時代》的路線,而是將原本的《小時代》用戶群服務好,讓《小時代》更‘小時代’,充分滿足他們的需求,針對核心目標用戶做大量的精準營銷及觀影+服務”,樂視影業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悉,樂視影業之前已針對原著的網絡點擊量、用戶特征等相關數據進行調查研究,并對以往觀眾對于同類型影片的評價、反映進行數據分析,從而找到目標用戶和潛在用戶,之后再按照目標用戶習慣接受信息的方式傳播信息,即互聯網,選擇微博等年輕人喜愛的信息接收渠道進行宣傳,包括BAT、京東都參與進來,并針對目標用戶設計衍生品服務,如最終版的好聚好“傘”等。
此外,樂視影業也會和其他平臺合作進行聯合推廣,比如此前曾與人人網合作“青春紀念冊”活動,與招聘網站合作招聘“《小時代》推廣專員”等。且此次還與淘寶電影合作進行互聯網發行,其中淘寶電影通過前期的數據研究與淘寶美妝做異業合作,用30萬元為美妝用戶提供電影優惠券,收獲了3000萬的UV,相當于一個UV一分錢。
“過去人們認為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如今到處都充斥著信息,且傳遞、覆蓋的速度快,若還按照過去的觀點則很難有效傳播信息,通過營銷,尤其是精準營銷,滿足目標觀眾的需求,則能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北京市社科院首都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望舒表示。
從目前的電影市場來看,每年有上百部電影在各大院線播出,分散人們的觀影消費,同時也能發現有一些電影在很多人看來什么都不算,只有一小部分人給予好評,但卻能收獲高票房。這意味著,電影已進入一個分眾時代,需要做精準營銷。“從《小時代3》和《小時代4》的票房成績超過前兩部就能證明,做精準的用戶服務是對的”,樂視影業相關負責人表示。
沈望舒表示,以往電影營銷都大同小異,但目前電影進入分眾市場,相應的,營銷也已經不適于普適性,而是必須具有電影自身的特點,針對目標市場傳遞具有價值的信息。這既能讓目標用戶接收到信息,同時還能通過價值的傳遞讓目標用戶選擇該電影,讓目標用戶有認同感。盡管目標用戶的人數與整個市場數量相差很多,但集中一點可形成張力,將目標用戶的需求有效轉化成電影的收益。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