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港囧》火了。
火到什么程度?9月25日凌晨放映約4000場,票房高達1000萬元,刷新了華語電影午夜場開畫紀錄,首日票房更是突破2億元,在不到一天的時間里,就接連把12項曾經難以超越的影片紀錄甩在了身后。無論是在影院林立的一線大城市,還是在電影市場有待開發的二、三線小城鎮,這一次,《港囧》幾乎“霸占”了它們的銀幕,即便是高達60%院線排片率,也沒能避免“一票難求”景象的上演。
那么,《港囧》憑什么火了?有人說是靠著讓人爆笑捧腹、笑中帶淚的劇情,有人說是因為請來了像趙薇那樣自帶大批忠實粉絲的女神級人物,以及八兩金石榴姐等一眾特別有記憶點的黃金配角,還有人稱贊電影中懷舊的香港配樂和港味十足的畫風,不一而足。當然,實打實的干貨內容理應是一部好片子的必備基礎,還有呢?自然是各種新意迭出的花式“吆喝”。
從前期“史上最長名字”的新聞發布會、不同版本的預告片,再到影片上映前新穎有趣的倒計時海報、主創人員在各大綜藝節目中穿梭來去,《港囧》在宣傳推廣上可謂不遺余力、下足功夫,也賺足了眼球,可以說,《港囧》是一部未播先火,上映爆火的電影。而支撐起這樣“廣泛撒網、多管齊下”,同時收效甚巨的宣傳工作之關鍵秘訣就在于兩個字,跨界。
跨界合力
《港囧》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都說“聰明絕頂”,徐崢作為一個頭頂散發著“光環”的導演,很懂得如何借力打力,把各方的“揚聲器”都收為己用。這些“揚聲器”指的就是《港囧》眾多的贊助企業和品牌。從雙層大巴上浦發信用卡大大的logo,到徐來洗漱臺上的高夫化妝品,甚至到主演背后微弱燈光下的一桶水漆,各大品牌都力爭能在影片中露個臉,也正是因為這些或明顯或隱晦的植入,品牌們在完成到達觀眾的同時,也會利用自己的媒介和宣傳資源,順帶將植入的“宿主”《港囧》外擴出去,為電影放大聲量。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