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10元甩賣學籍”事件在微博和朋友圈傳得沸沸揚揚,引發一場關于學生價值認知與企業良心的大拷問。恰逢這件事發生在筆者從業的互聯網金融行業,而我又從事過網絡營銷相關工作,索性就來談一談我對這件事的一些淺薄看法。
先簡單還原一下這起事件的背景。近期一款名叫“財神爺爺”的App理財產品發起了面向大學生的營銷推廣活動,通過分享邀請好友下載財神爺爺APP將得到10元現金收益,邀請參與好友越多,收益越多。但活動推介過程中被一些所謂理財人員鉆漏洞,用10元兌換學籍,致使大量學生進行私自兌換學籍信息,發生所謂的“10元甩賣學籍事件”。盡管財神爺爺出面回應稱收購學籍不知情,是被鉆了漏洞,但就甩賣學籍和理財魔爪伸向學生的問題仍然引起社會的激烈爭論。
很明顯,財神爺爺APP本身的推廣是一次“借貸寶式”的病毒營銷——在“注冊送10元、收益無上限”的經濟效益刺激下,引發了核聚變式的連鎖反應。但沒想到的是,這一活動被腦袋瓜子靈活的“黃牛黨”(可能包括學生和社會理財人士)鉆了空子,從而促成一個挑動公眾神經的社會熱點話題。如你所知,哪里有“黃牛”,哪里就不缺乏話題。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筆者就結合在互聯網金融和營銷領域的經驗,來談談“10元甩賣學籍”事件引發的三個營銷疑點。
疑點一:“財神爺爺”的病毒式推廣營銷到底合不合法?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這是一起“毒”營銷。說它有毒,不是說有毒害,而是說它是一起具備傳播毒性的“利益驅動+病毒傳播”的營銷活動。這類營銷并不是第一次出現,同樣是互聯網金融行業,借貸寶8月份就上演了幾乎同樣的一出戲。這里的利益驅動主要在于理論上無上限的收益可能性——A注冊得10元,A推薦B注冊A抽傭金,B推薦C、D、E注冊A還能抽傭金。這樣以來,這條價值鏈條上的A、B、C、D、E都會竭力去宣傳推廣以獲取最大利益,從而形成核聚變式的病毒傳播效應。
正因為具備這種魔性,所以我看到很多評論(包括部分媒體的觀點)質疑這種營銷手段的合法性,自然而然地將之與傳銷相提并論。但成熟點看,這樣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傳銷最大的特征是交錢進門、逐層壓貨,且帶有一定的強制性。財神爺爺App這類推廣并不觸犯這些“天條”,因此只要兌現承諾排除虛假宣傳嫌疑,就是絕對合法的營銷行為。至于在執行過程中出現“黃牛”插足引發“不和諧插曲”,那就是另一個道德層面的問題了。總之,在商言商,不能因事情發展過程中的不和諧插曲去質疑活動本身的合法性。
實際上,從廣告效果和用戶互動層面看,財神爺爺App的這類營銷反而是與時俱進,符合潮流的行為。今天大家都在談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思維最大的一個特點是免費思維。今天,包括小米在內的很多互聯網公司,在產品推廣初期都選擇了將原本用于電視、網媒、平媒等的廣告預算直接回饋給用戶,手段包括更低價格的產品、客觀的補貼返現,以及這種最新式的利益驅動型補貼下載等。
版權聲明